人居环境与环境艺术

  •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4日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兼环境艺术委员会会长  张元端
2006年8月6日

一、关于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包括了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互相交织的部分。搞好人居环境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一个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一个好的人居环境,我想应当要体现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是生态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是要保护自然生态结构的平衡,而不是破坏自然生态结构的平衡。只有生态系统平衡了,生态结构健全了,生态链条完整了,才能够做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
人居环境一般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室内环境,一个是室外环境(公共环境)。室内环境主要是各项规划设计的指标,建筑设计的指标,要达到生态指标的要求。比如说日照、通风、温度等等。室外环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原生环境,比如土壤、水、空气等,这些都是原生的;第二是次生环境,比如说植物、动物、微生物等,这些是次生的环境。在这两个环境层次当中,首先要搞好原生环境,要解决土壤、水、空气污染的问题。如果原生环境解决好了,次生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当然也就会保持蓬勃的、多样性的发展。
第二是经济性。建国初期,国家对建筑设计就提出过“实用、经济、美观”的要求。当前,人居环境建设特别要注意合理利用和充分节约人居资源,培育节约型的社会,实行可持续发展。在人居环境建设中要做到四个节约: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水源,节约建设材料。这四个节约,不仅对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而且特别是对于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房地产业宏观调控,控制投资的过快增长和房价的过快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坚持这四个节约,就能减少住宅开发的成本,能够降低房价。
人居环境建设要讲究经济性,克服奢侈浪费、华而不实的现象。举例来说,有的小区搞了很多喷泉水景,实际上由于物业管理费用的限制,也由于水资源的限制,喷泉一年开不到一、两次,等于是摆设。我们应该本着经济的原则,本着符合本地资源条件的原则,降低开发成本,从而降低房价。
第三是文化艺术性。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必然要传承文脉和乡土文化,同时具有很高的环境艺术水平。我个人感觉是,当前无论是小区景观,还是建筑造型,都有一种雷同的感觉,特色不太多。我觉得人居环境的创造应该是多元化的、多样性的。现在,一个可喜的现象就是我们的建筑造型风格也出现了多样化。比如说别墅,原来都是欧式的、北美式的别墅,现在也出现了中国式的别墅,而不像前一阶段全部都是欧美风格的。所以我觉得人居环境要充分体现文化艺术性。

二、关于环境艺术

环境艺术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的五万年前的装饰品,似乎证明了爱美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或称为“人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中发现的表面红色、带有彩绘的陶器制品,仿佛在我国的原始时代就有了室内装饰。上世纪80年代在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发现的5000年前的女性人体雕像,将我国人体雕塑艺术的渊源推到了史前,不仅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轰动,并且从此改变了中国雕塑艺术是“舶来品”的看法。
同时,环境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学科和行业。我国现代环境艺术作为学科和行业被提出和确认,仅仅才有20年的历史。而环境艺术在现代崛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艺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艺术化”互相促进的结果。正如19世纪的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所言:“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汇合。”这就是说,艺术和科学必然要完美结合,互动发展。
环境艺术是为实现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艺术化、科学化服务的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为互动力的系统整合艺术。它含盖了建筑、园林、绿化、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灯光等室内、室外所有的与造型、观赏艺术有关的事物。像广告、路牌、垃圾桶等等的城市家具,也可挤身于环境艺术之列。可以说,环境艺术无所不在。环境艺术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接触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艺术门类。
环境艺术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行业的庞大整合体系。涉及到自然科学(特别是其中的城市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特别是其中的经济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等)等各个科学领域;
涉及到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模型设计、建筑装饰装修、户外广告、灯光工程等诸多行业。其中,规划设计起着龙头作用。它不但要选择在特定环境中采用哪些艺术品及其体量尺度,而且要确定这些艺术品的摆放布局。如果艺术品单体上都是精品,而总体上布局不当,就必然影响到单个艺术品的艺术效果(即所谓“煞风景”)。这样案例是很多的。
涉及到园林、绿化、雕塑、绘画、水景、花卉盆景、灯光、铁艺、布艺以及其它观赏艺术等许多艺术门类。
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环境艺术的综合性。尽管上述各个科学领域、行业、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系统和体系,但并不妨碍在环境艺术这个概念下进行整合,共同促进现代环境艺术的繁荣。
环境艺术又是一门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特色很强的艺术。以建筑造型为例,巴山蜀水之间的“吊脚楼”民居(遗憾的是许多吊脚楼民居都以各种理由拆除掉了),就与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式住宅和拱券住宅、北京的四合院住宅、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马头墙住宅以及福建、广东、广西的客家土楼住宅大相异趣。目前城市住宅造型虽然出现了某种千城一面的“趋同”现象,但这正是要通过提倡环境艺术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再以园林艺术为例,中外园林就有着许多不同的地域、民族特点。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艺术形式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品。而西方园林中就没有屏联、题刻这类艺术形式。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型园林,它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既讲究自然意境,认真师法造化;又重视人文意境,充溢诗情画意。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花前月下、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时,融合于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之中。而西方园林则迥然不同。它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对,由“人”去加工自然、静观自然的风格。像欧洲一些著名的皇家园林,把树木修剪成规规矩矩的各种造型,把花草排列成整整齐齐的各种花纹和几何图形,配以精美的雕塑作品,看上去当然也是十分高贵典雅、美丽壮观的。但说到结构的精巧和人对自然的融入感、亲近感,恐怕就比中国园林略逊一筹了。

三、当前推动人居环境艺术发展

要着重解决的三个问题
1、要着力营造“生态美”
环境艺术无处不在,大至公共环境、小至斗室环境,如果讲究起来,都可以有环境艺术的身影。
环境艺术所表现出的美,我们经常见到的评语有造型美、工艺美、古典美、自然美、对称美、不对称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等多种多样的美感表述。
随着生态学学科的长足发展,一种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生态美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兴起。所谓“生态美”,简单地说就是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的美感。
为什么要强调着力营造“生态美”呢?
一是人类对生存居住环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当然也要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品评环境优劣应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生态尺度、舒适尺度、美观尺度。而生态尺度是品评人居环境的根本尺度,应当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求舒适、求美观。
二是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都会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生态平衡”产生了“生机”(生存的机会,生命力)。生机盎然的环境,产生了“美感”。生态失调的环境,都是生机窒息的环境,都是不美的环境。
三是美化环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但应将“生态美”作为最高境界,作为首要的和主要的美学取向。荒芜不毛之地如果说也有其审美价值的话,那只能是一种“病态美”。这种美只能引起人们的伤感叹息,使人心情抑郁,有碍健康。因此也可以说是不美的。而“生态美”是一种“健康美”,它使人振奋向上,心旷神怡,益寿延年。这才是我们的审美取向。
四是“生态美”不是个单纯的美学问题,而是关系到城市、村镇等人类生存居住环境建设方向的重要问题。“生态美”原本就是环境建设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科学技术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能量、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有的城市和住宅小区喜欢搞大草坪。光种草,不种树、或不种高大树种。认为芳草如茵,很美。结果造成“绿地不少,绿荫不足”,城市的人行道和住宅小区的公共场所都没有树荫的遮蔽。且不说草坪的建造和养护费用都很高,就说生态效应,也是乔木的造氧、吸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都优于草皮。高大乔木所形成的林荫大道、林荫广场,亦更宜于居民休憩和观赏;而且可以在小区周边形成绿色遮档,与喧嚣的街市隔绝,闹中取静。所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采取“乔木、灌木、草坪立体绿化,以生态效应好的乔木为主”的绿化方式最具有生态美。
2、应力求经济、节约
环境艺术不仅要运用“注意力经济”的原理,即通过其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更要贯彻“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要符合资源节约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具体说:
一是要符合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四节”原则。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住宅、节能建筑、节能节水园林、节能光源等等。
二是要尽可能降低建造成本。很早以前,我国就提出建筑要“经济、适用、美观”的要求。把“经济”摆在第一位,在目前尤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房价上涨过快,既有“需求拉动”的因素,又有“成本推进”的因素。抑制房价上涨过快,一个重要措施就是降低建造成本。
三是要尽可能减少建成后运行、养护、管理的费用。
有的城市和住宅小区喜欢搞大广场。这既不“节地”,不“生态”,又缺乏“人性”。据国外一些学者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 “宜人尺度”量化研究的结果:室外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
尤其是集环境艺术之大成的园林艺术,更要考虑其经济性。例如:
(1)要善于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传统园林中就有在半亩地上也可以设计并建成丰富的景观的范例。
(2)大草坪和人工水景应加以控制。尤其是缺水地区。有的喷泉之类的人工水景,一年开不了几次,形同虚设。
(3)材料应尽量本地化。
(4)慎用名贵材料,提倡“粗粮细作”。特别是要选用不污染环境的绿色环保材料。。
(5)善于用“借景”。这是一种最经济的造园手法。因此,我们在作城市和住宅小区规划时,要巧于因地借景,把远近目力所及的美景,都汲引到园林景观之内。
(6)把握环境艺术作品的尺度。繁简得体,奢俭有度,不事铺张。不能把住宅小区的景观当成公园或植物园来建造。
(7)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物,因势规划布局。
(8)一些规模较大住宅小区应适当“弱化中心花园,强化庭院景观”(大型住宅区的景观配置一般可分为三类、四级。三类即点、线、面。四级即中心花园--组团次中心花园--庭院景观--道路两侧景观)。这样,既可实现环境的“均好性”,又可便于邻里交往,构建和谐社会。
3、有创新地继承   有继承地创新
我觉得中国的建筑文化正处于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以及大规模的住宅建设,我国建筑物的数量空前的增长。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对建筑理念、建筑风格的研究也是空前的深入。各种见解的争鸣,相对以前要更加热闹一些。
我们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呢?我觉得总的说是要“有创新地继承,有继承地创新”。
我们讲继承,并不是提倡简单的完全的“复古”。因为营造新建筑与保护古建筑不一样,与搞仿古建筑也不一样。保护古建筑讲究“修旧如旧”,不能改变它的结构和风格。否则就不成其为古建筑了。仿古建筑则是古建筑的复制品,不能走样。而搞新的建筑,固然要讲传承。但是继承绝对不是简单的完全的对古建筑的重复。因为我们中国的一些古代建筑,有它很多优点,但是也有一些缺点,或者己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比如说采光,就处理得不大好,要作攺进。因此,我们现在总的要求是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如何创新?第一是要与时代进步相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生活节奏都跟过去不一样了。因此,我们的建筑文化必然要反映时代的脚步和痕迹,也就是说建筑必然要贴上时代的符号。
第二是要与科技进步相结合。现在我们的科技发展很快,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于是在办公建筑、写字楼方面也出现了数字化办公楼。这种数字化的楼宇就是创新和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实例。
第三是创新也要有“根”,要寻根。我们建筑创新也有寻根的问题,传统文化就是一种“根”。现在我们的建筑要找根,有的是找到了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根,有的是找到了欧洲建筑文化的根。反正是要找到根,“根”可以体现文化底蕴和功力,增加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后人品论王羲之的书法说:“兼撮众法,备成一体。”“众法”讲的就是“根”;“一体”讲的就是创新。建筑与书法是两种艺术,但道理是一样的。
当前,我觉得有几个问题要讨论一下。
第一个问题,关于建筑是中国风格好还是西式风格好。对这个争论比较激烈,特别是我们的住宅,过去欧陆风盛行,现在不少建筑又开始回归中国的传统建筑文化。对中式和西式如何的看待?我的看法,我们的建筑既要有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又要有对世界文化的兼容性。光是一种中国的本土建筑文化,恐怕也嫌单调。既要有独特性,又要有兼容性,我看这样处理比较好。
我们中国的传统建筑,有长处,也有短处。欧陆风格的建筑有长处,也有短处。所以我想还是应该既有文化的独特性,又有文化的兼容性。但也不要搞得千篇一律都是欧陆风,应该百花齐放。以办公楼来说,我们过去建的办公楼既有“火柴盒”式的,但也有很好的办公楼。比如我们建设部的那栋办公楼,现在看也不落后。但是把木雕门窗全拿掉了,换了铝合金窗,采光条件虽然改善了,风格却受到了影响。
第二个问题,关于功能和形式的问题。刚才讲了,现在我们的办公楼火柴盒少了,但是有一些建筑在功能和形式的结合上不那么好。片面的追求形式,而它的功能性体现不出来。例如,一些建筑在屋顶加“飘板”,意在增加造型的美观性。但“飘板”的功能性不明显,少数建筑用一下亦可,不宜群起效仿,普遍采用。
有些建筑对功能和形式的结合就处理得较好。我曾经到北京的世纪东方城住宅小区去参观,他们搞了一个三角形的阳台。这个三角形阳台一下子把外立面变得丰富新颖了,很好看。我问为什么搞三角形阳台呢,他们说这个三角形阳台两面都可以观景,并不是单纯追求外立面的漂亮,而是考虑了与功能的结合。
另外,现在强调节能。我们中国传统上有个很好的遮阳隔热形式,就是采取窗户外遮阳棚。最近到济南、徐州去出差,我特别对建筑的外遮阳作了调查,拍了一组照。当地对窗户加外遮阳棚用得很普遍。外遮阳棚的节能效果,比我们在窗户玻璃里面安装窗帘的效果要好很多。外遮阳技术在夏热冬冷的地区隔热效果非常好。而且通过外遮阳棚材料的改革和色调的选择,五彩缤纷,非常靓丽美观。现在一搞大玻璃窗的现代化办公楼,都不用外遮阳棚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强调“功能和形式统一”的问题。
第三个关系,关于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问题。我们中国的古代建筑,有很多很好的建筑符号,比如说江苏、安徽一带的“马头墙”,既美观,又有突出的功能性。但是,马头墙用在高层建筑上就有难度。而聪明的设计师就会独具匠心。我在安吉县就发现一个髙层的银行建筑,它的建筑结构上没有马头墙,但是在外立面装修有马头墙的影子,可以看出与徽派建筑的传承关系。所以,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可以通过结构、装修等不同的方式来继承和发扬。我们今天讨论的“德胜尚城” 开发项目,据专家们分析,就较好地体现了地方文化——北京的胡同文化,又继承了我们古老的星相文化——建筑布局仿照北斗七星的格局,具有很明显的中国文化、地方文化的符号,同时又具有现代的气息。
第四,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迫在眉睫。我觉得一个地方的建筑历史文化,特别是著名建筑物,不能光是到书本上面去查、到历史典籍中去找,哪儿哪儿曾经有个什么建筑。而应当尽可能地保留看得见摸得着的古建筑遗存。有的历史文化名城,街道和建筑全部是新的,没有旧的遗存。我说你这历史文化名城恐怕只能到书本上才可以找到了。因为他没有保护好有形的建筑文化遗产,古建筑和一些有价值的现代建筑都拆光了。
特别是我们房地产开发工作,在保护古建筑方面有好的表现,但是也有不少遗憾的地方。前几年看到一则报道,说是某省某市有一个新开发的小区,基地上原来有一个亭子叫“梦雪亭”,结果开发商把它拆了,但却又立一个碑叫“梦雪亭遗址”。其中的得失,大家可以分析分析。各地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我呼吁我们城市规划、设计和房地产开发工作者要进一步重视保全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有形遗产。

四、关于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

近20年来,我国城市和居住区的开发建设,越来越注重环境设计,环境艺术策划、规划、设计与施工队伍急剧膨胀,每年的产值高达数百亿上千亿之多,而且正呈几何级数上升。新兴的环境艺术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缺乏具有综合知识的环境艺术师,致使现在有些重要的环境艺术项目完成得不够好。
艺术赋予环境和城市以生命,艺术赋予人和自然以和谐,艺术赋予国家和民族以自信。创造现代化的、艺术化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重要标志,是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目标,也是城乡建设和管理者、房地产开发工作者的崇高责任和神圣使命。城市是历史的沉淀物,每一个历史时期都要在城市里留下自己的印痕。除了钢铁和水泥之外,我们的城市肯定还需要属于自己也属于今天的文化和艺术。
2005年,建设部“建科函[2005]110号”文件批准我会进行《现代环境艺术体系框架研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进行实证研究,在全国范围组织实施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
通过组织实施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推出一批具有厚重文化底蕴、鲜明特色和艺术魅力的示范城镇、示范项目、示范机构、示范作品和功能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经济、美观的宜居住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探索我国环境艺术的理论和风格,探索品牌发展战略和弘扬社会责任感,坚持人文与自然并重,历史与现代共生的理念,充分反映和展示我国环境艺术在城乡建设中的整体水平提高的面貌,引领我国环境艺术科学健康的发展方向。
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共分五项:
1、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城镇(包括城市、新市镇、古镇);
2、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基地(占地2000亩以上的综合性开发项目);
3、中国环境艺术示范项目(包括居住区、住宅小区、开发区、科技园区、街区、厂矿区、校园、医院、河际景观带、路际景观带、道路、主题公园、河际公园、宾河公园、旅游度假区、景区、广场、桥梁等);
4、中国环境艺术示范科研教学基地;
5、中国环境艺术设计示范(知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