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城市与环境艺术

  •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4日

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兼环境艺术委员会长 张元端
2008年10月30日

什么是环境艺术,我曾经作过这样的表述:“环境艺术是为实现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艺术化、科学化服务的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为互动力的系统整合艺术”。
有的专家表述为:“环境艺术是利用各种艺术方式和技术手段,对实体环境进行总体艺术设计,以创造空间形态美的一种综合艺术”;“环境艺术是以美学、道德和生态问题为基础的公共行为”。
发展城市环境艺术就是要按艺术原则进行城市环境的建设。城市环境艺术几乎涵盖了公共艺术、或称室外造型艺术的一切。
不仅城市系统的观赏性要素,如园林、雕塑、绘画等等造型艺术要具有高度的文化艺术水准,而且城市系统的实用性要素,如建筑、照明、城市家具、甚至道路等等,也要尽量地把它们打造成赏心悦目的艺术品。
从而,提高城市环境的文化艺术层次,营造一种合乎人性的工作、生活空间,显示城市的独特风貌,张扬城市的个性。
城市是一座环境艺术宝库。而环境艺术,又如同城市的明眸,最能反映出城市的神采。环境艺术所达到的高度,是一个城市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
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艺术发展趋势有以下特点:
1、对环境艺术的重视程度普遍有了提高,涌现了众多喜闻乐见、异彩纷呈的精品。从政府到民众都越来越认识到环境艺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越来越认识到环境艺术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政府的主导和推动下,在艺术家和建设者们的辛勤努力下,我国城市环境艺术水平大步提高。环境艺术已经成为城市形象的文化艺术名片,成为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的必备条件。
2、科技的日新月异发展越来越推动和支持环境艺术的创新。如雕塑中有“七彩金”出现;水景中有音乐喷泉出现;环境艺术照明也在科技的支撑下,以其独特的艺术构思,创造不同环境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
充分印证了19世纪的法国大作家福楼拜关于“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汇合”的著名论断。这就是说,艺术和科学必然要完美结合,互动发展。
“七彩金”是我们环境艺术委员会公共艺术部的主任黄剑独创的新型雕塑材料,不锈不蚀,永不褪色。《明皇贵妃马球图》群雕中杨贵妃发髻上用七彩金制作的牡丹花簪,绚丽幻变,光彩夺目,打破了金属雕塑的单一色彩,更增加了雕塑的感召力和艺术的魅力。
这组为奥运场舘创作的雕塑,人物和马的形态各异,动感极强而富有击球时的热烈情节,足以为奥运会增色,因而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3、环境艺术的需求正在由大、中城市向小城镇扩延,提升了我国城市环境艺术的整体水平。
4、环境艺术布局由点向线(如道路两侧、水系两侧)和面(如广场、街区、城市)发展。
5、环境艺术的审美取向越来越向“人工环境自然化”发展。崇尚自然、追求自然,促进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环境艺术刚刚才开始受到普遍重视,目前一些城市,甚至是大城市、明星城市,“环境艺术”水平还不高,“现代化”和“艺术化”还存在很大落差。
1、缺乏环境艺术总体设计。城市色彩不丰富,街景和天际轮廓线不美;
     没有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精品和艺术标志物;杂乱无序、尺度不当、摆放位置不当、艺术效果较差等每有所见;一些住宅小区虽然很重视环境艺术,但规划设计不到位,意境不高雅,流于景点的堆砌。
2、个别环境艺术作品过于抽象和另类。
特别是有个别雕塑作品,没有很好考虑当地居民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甚至抽象另类到教人看不懂。
城市环境艺术是公共艺术,应该能与公众交流,被公众感知和认可。不是大众认可的作品,就失去了在公众场合存在的资格。
3、环境艺术作品雷同和重复较多。
艺术的生命是特色,特色的大敌是模仿。建筑造型缺乏变化和特色,造成所谓“千城一面”,出现了城市形象的“特色危机”。
国外一些城市无论如何变迁,都竭力维持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使人一见之后就把它铭记在心。
4、一些环境艺术作品没有体现出本地历史文化和艺术的环境特色。有个别作品,艺术家努力表现自己思想、风格的艺术品,却脱离了城市的文脉与人民的精神风貌。此外,有的城市不恰当地照搬国外的名作精品,也成为环境艺术的“不和谐音”。
凡此种种,一些城市给人的观感是:现代的城市设施,落后的环境艺术。迫切要求我们把城市的环境艺术建设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一个重要课题。
优秀的城市环境艺术是现代城市的重要标志。
21世纪的现代城市,不仅要有现代气息的城市设施,更要具有现代气息的环境艺术。
现代城市的环境艺术应当强调生态性、文化性、经济性。
一、城市环境艺术首先要注重生态文明
胡锦涛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了精辟的概括: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生态:也称为“自然生态”,即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存在状态。也可简单解释为“物种的生存状态”。
生态性就是可持续发展性。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建设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发展环境艺术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社会实践。
环境艺术的生态性可以简单表述为:生态美。即艺术和生态的完美结合。
传统的美学分类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之中的美—社会美;存在于精湛、考究的制作工艺之中的美—工艺美;存在于艺术作品之中的美—艺术美;存在于大自然的美—自然美;存在于科学领城的美—科学美,等等。
“生态美学”是一门嶄新的学科,是一种受美学理论支配的现代化新浪潮。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生态学迅速发展并向其它学科渗透,国际上逐步形成生态美学。
1994年,我国学者提出生态美学论题,并先后组织多次学术讨论。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环境艺术的发展,我在2002年提出要加紧建立“人居环境生态美学”新学科的倡议,并撰写了《人居环境生态美学刍议》的论文。将“生态美”初步表述为:是指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被人感知的美感。
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1962年在《寂静的春天》中有一段经典性描述:“原来百鸟歌唱、春光明媚的春天,如今阴影笼罩,己听不到鸟鸣的音浪;以前清澈的河水、清澈的小溪游洄看鱼虾贝类,绿荫碧波的池塘栖息着异类的水生生物,现在捕不到鱼虾,也听不到动物的声息——像失去了任何生命似的一片寂静;曾经一度多么引人入胜的林阴道路和怡神悦目的百草鲜花,现在只见像火灾浩劫过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小鸡、牛羊成批的病倒或死亡……。”
这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描述,揭示了万物生长时的美和因环境污染、生物灭绝后的丑。
1、生态美的美学特征是“慧中秀外”。生态美感,是外在的表现。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则是产生美感的内在本源。
“慧中”才能“秀外”。高楼林立、“现代化形象”突出的城市未必就能给人们带来美感;而生态良好的城市却可以让人得到美的享受。要防止“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做表面文章。
2、生态美的主要标志是“生物多样性”,或“物种多样性”。
构成自然环境的因素有两大类:
一是“原生环境因素”,如阳光、空气、水体、土壤、岩石、温度、湿度等。
二是“次生环境因素”,即除“人”以外的一切生物环境因素(物种),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生物多样性”就是各种“次生环境因素”如动物、植物等丰富多样,草绿树茂,鸟语花香,生机蓬勃。如果生物种很少,就表明生态环境不好。
而生物多样性的基础和前提是,在开发建设活动中首先要保护好各种“原生环境因素”如空气、水、土壤等,不受污染和破坏。
对各类环境艺术作品,要求采用不污染环境的“绿色材料”和“绿色工艺”。
对各类建筑,要求它是艺术化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资源的利用最好,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最小。
环境艺术照明要避免产生“光污染”。并尽量采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园林绿化中要多种高大树种。树木堪称城市环境艺术的“全能冠军”。它不仅有制氧、固炭、吸尘、减噪、蓄水、降温等多种生态功能,而且“无树不成景”,具有卓越的造景艺术功能。
最近到天津市去开会,有了新的观感。天津素有“万国建筑博览馆”的美誉,建筑物很漂亮。为了迎奥运,天津对60条道路和20片重点地区的市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道路沿线的建筑、围墙、公共公用设施、路灯照明设施,直至路名牌、路灯杆、候车亭等进行艺术化、景观化改造。
特别是在道路沿线建设了丰富而有特色的城市道路园林绿化景观,显著提升了城市环境艺术的生态文明程度,给城市面貌带来清新靓丽的变化,进一步展现了天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大都市现代化气息。
二、城市环境艺术要有厚重的文化内涵
所谓“文化”,我国字典的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国外学者对“文化” 的定义是:“一个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整体”,“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艺术又反映和演绎文化这个总体。
城市是历史文化积淀的载体。一个城市的文脉,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审美作用和凝聚力作用。
这里想着重讨论一下环境艺术的文化继承与创新的问题。总的认识是要“有创新地继承,有继承地创新”。
(1)建筑是形成城市环境艺术特色的主要因素。它既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又是城市文化的推动者。环境艺术要求城市建筑遵循统一、变化、协调的美学原则,创造既统一又有变化的城市建筑艺术美。
要避免两个极端:一是把创新看成是异类而加以排斥;二是把继承看成是守旧而不屑一顾。
建筑艺术的文脉传承,并不是提倡简单的完全的“复古”。因为营造新建筑与保护古建筑不一样,与搞仿古建筑也不一样。
保护古建筑讲究“修旧如旧”,不能改变它的结构和造型风格。否则就不成其为古建筑了。仿古建筑是古建筑的复制品,也不允许走样。
而搞新的建筑,固然要讲传承。但是继承绝对不是简单的完全的对古建筑的重复。
中国的和外国的古代建筑,都有很多优点。但因历史条件和文明程度,也都有一些缺点,或者己不符合现代生活的要求。比如采光,就处理得不大好,要作攺进。改进也是一种创新。
一些商家喜欢用“宫廷”、“皇家”等来作广告。其实那时的衣食住行水平与现在相比,实在是不可同日而语,大家恐怕不愿意再退回去过皇家生活了。
(2)创新也要有“根”,要寻根。“根”可以体现文化底蕴和功力,增加建筑的历史厚重感。我们建筑创新也有寻根的问题,传统文化就是一种“根”。
后人品论王羲之的书法,说是“兼撮众法,备成一体” 。“众法”讲的就是“根”;“一体”讲的就是创新。建筑与书法是两种艺术,但道理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的建筑要找根,有的是找到了我们中国建筑文化的根,有的是找到了欧洲建筑文化的根。这体现了我国环境艺术的包容性和博大胸怀。
(3)地域性和民族性仍然是城市环境艺术创作的一个主要原则。我们中国的古代建筑,有很多很好的建筑符号,比如说江苏、浙江,安徽一带的“马头墙”,既美观,又有突出的功能性。但是,马头墙用在高层建筑上就有难度。而聪明的设计师就会独具匠心。
我在安吉县就发现一个髙层的银行建筑,它的建筑结构上没有马头墙,但是在外立面装修有马头墙的影子,可以看出与徽派建筑的传承关系。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可以通过结构、装修等不同的方式来继承和发扬。
(4)环境艺术的文化品位,还表现在十分注意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传承文化脉络。
历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底气,是凝聚力的根本。科学越发展,社会越进步,越要珍惜历史文化的价值。
城市环境艺术创作,一定要注重文化的继承性和文脉的延续性。既有时代的精神又有历史的风韵。
记得有这样一则报道,某市某住宅小区在开发中把一座古亭拆毁了,却又立了一块碑,赫然大书“××亭遗址”。当事人是知道这座古亭的人文价值的,否则不会为它树碑立传。而知道其价值却又把它拆毁,这就不能不说是保护人文环境的观念极为薄弱了。这样随意拆毁古建筑的现象不在少数。
3、城市环境艺术要注重经济、效用原则
“经济”,就是要求以较少的耗费获得较大的成果。
“效用”,则是指消费者从商品消费中所获得的满足程度。满足的程度愈大,效用就愈好。
环境艺术的经济效用原则,就是既要耗费少、成果大,又要使居民获得满足。
“经济”是相对“不经济”而言的。
“不经济”又可以分为两种: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
(1)外部不经济
即市场主体行为对环境资源的不利影响由该行为主体以外的第三方——他人或后代人承担。例如,无节制地开发、利用环境资源,导致环境资源的枯竭、污染、毁灭,造成对第三方的不可挽回的损害,包括对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害。
环境艺术的创作、使用,虽然不大可能造成或者迄今为止还没有造成这样的严重后果,但也足以引起我们的警惕。
(2)内部不经济
即环境艺术活动没有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和没有考虑建成后使用成本的经济性,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
这方面的事例已经有不少了。因此我们要努力做到内部的经济性。
以园林艺术为例。我国作为园林大国,在造园艺术宝库中,有许多强调经济性的论述。
一是造园占地面积应适当控制。中国造园技巧特别推崇“小中见大”的传统手法。园林面积不大,但独具匠心。即所谓“显露者浅、蕴含者深,园园相套、层层推进,又隔又通、步步见景,咫尺之间,千回百转”,园景层出不穷。
国外学者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庭院空间进行了“宜人尺度”的量化研究。认为室外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
规模较大的小区,周边居民对中心花园的共享度很差。不如采取“弱化中心花园,强化庭院景观”做法,使居民享受景观的“均好性”。
二是大面积草坪和喷水池应慎用。草坪的建造和养护费用均较高,可作点缀、穿插用,不宜作为主景。与其建造喷水池,不如开辟水面来得实惠。曲水一泓,岸边多种花树,水中遍栽芙蕖,春来花红叶绿,夏至碧荷飘香,配以亭榭曲桥,可观可赏,可休可憩。有条件的地方或可配建露天游泳池,既实用,又提高了社区的档次。
三是造园材料应尽量本地化、乡土化。园林重在有个性,有地方特色(本土特色)。不重视本地的造园材料,而从数千里之外购运奇花异石。其弊有三:一则价格昂贵,成本不菲;二则难养护,因气候差异,有些外来花树难以存活。我国南方造园易,北方造园难,主要是植被存活问题;三则失却本地风光特色,形成千篇一律,“此景到处见,到处见此景”,令人情趣索然。因此,必须坚持造园的本土性。外购奇花异石,略作点缀,未尝不可;全部引进,则入歧途。
我常存疑问:一些外购花草繁多的城市住宅小区,两三年后,因气候和维护费用等原因,景观能维持多久?如果是这样,又何必由于这些而增加成本和售价呢?
四是提倡“粗粮细作”。考察一些城市和住宅小区的经验,采用普通的石材、竹材等乡土建筑材料,经过匠心独运的设计、构筑,亦可造就不凡景观。建筑材料如此,花石草树亦如此。
而有一些城市和小区,采用了许多名贵材料、奇花异树,但因匠心稍缺,造园效果亦不见佳。
五是善用“借景”。这是一种最经济的造园手法。景观的生成,必须造景与借景并重。
我国许多名园都擅长使用这一手法,有所谓“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等诸多技巧。不费分文,就丰富了园林的景观。我们在作园林规划设计时,要巧于因地借景。
例如,借“外景”:凡小区远近目力所及的美景,都可以汲引到社区景观之内。
为此,就要妥当地布置楼座,避免把可借之景挡住。而对一些影响社区景观的“外景”,则可种树以遮隐。“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目前,时兴一种“水景住宅”,有的是沿江而立、傍湖而踞;有的是在小区内用人工挖出小河一弯、碧池一泓;有的则在小区内点缀以叠形瀑布、中庭泳池。 
而另有一种“水景住宅”则完全是靠“借景”来实现的,一楼突兀当空,凭窗远眺,便有或江或河、或海或湖的美丽水景映入眼帘,你能说它不是“水景住宅”吗?
又如,借“内景”:如因造园需要而必须用实墙分割空间的,可以在墙上开窗借景或作镂空处理;还可以采用首层架空的手法,使小区内景观通透、流动,丰富视觉。
有的住宅小区利用首层架空作存车或休闲场所,则更具经济实用效果。
再如,精心设计阳台。阳台是连接住宅与景观的重要结点,其设置要更具匠心。观景阳台和操作阳台因使用功能不同,在设计上应有所区别。阳台围栏的设计也应多加斟酌。
六是奢俭有度,繁简得体,不事铺张。住宅小区景观,切不可当成公园或植物园来建造。小区的主体是住宅建筑,我们主要的和首要的任务是把住宅本身规划设计建造好。一定要把握好两者的区别,做到“奢俭有度,繁简得体”。
景观设施水平应当与小区档次相匹配对应。即便高档小区,也要把建造成本尽量用于住宅,避免景观设施的过度铺张。
从艺术角度说,造园并非是假山堆得愈多愈好,花草品种愈多愈美,必须疏落有致,“以少少许胜多多许”。
实践证明,如果在小区造园中贪多贪大,遍地堆石,小品林立、花树繁杂,想以景点多来斗奇争胜。结果不仅不美,反而觉得它“闹得慌”,得了“景观肥胖症”,需要“减肥”。
七是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物。土地开发不一定要把地面都推平,而应当因地制宜,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地物。
楼座,可以“依山就势”、“依坡就势”、“依水就势”来布置摆放,采取缓坡式或台阶式,营造“台地小区”的氛围。像重庆市山城,何等美丽壮观。
景观,则尽量利用原有的山石、水系、树木等天然胜景和文物古迹来造园。既节省了工程费用,又能够凸现自己的特色。曾见有的小区引入附近的活水,造成水景;而有的小区却把原有的水面填掉,又重新花钱造水景。两种思路,高下自分。
最后,我祝愿我国环境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祝各位同行事业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