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副主席兼环境艺术委员会会长 张元端
二00五年一月三十日
各位专家、各位会员、各位媒体界朋友:
首届中国建设环境艺术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今天隆重召开了。
有这样多的一流水平的著名的环境艺术专家关注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参与到研究、实践和推动环境艺术发展的行列之中,使我们感到十分的鼓舞。
值此换届之际,我们首先要向中国环境艺术的先行者们和上一届环境艺术委员会各位同仁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一)
环境艺术是一门源远流长的有着深厚历史沉积和文化底蕴的精湛艺术。远古时代的中国先民们就有了原始的朴素的环境艺术追求,给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和全人类以不断的惊喜。北京周口店山顶洞发现的五万年前的装饰品,似乎证明了我们祖先的爱美观念。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中发现的表面红色、带有彩绘的陶器制品,仿佛在我国的原始时代就有了室内装饰。而古代和近代的环境艺术先辈们匠心独运的环境艺术精品,更是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至今熠熠生辉,以它们永恒的艺术感染力,充实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同时,环境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处于快速发展中的学科和行业。就我们中国而言,一般认为,现代环境艺术作为学科和行业被提出和确认,仅仅才有20年的历史。
由于环境艺术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学科,迄今为止我们对它的认识还极为有限,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作为抛砖引玉,我想着重提出三点供大家研究,即环境艺术的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
1、环境艺术是为实现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艺术化、科学化服务的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为互动力的系统整合艺术。
(1)所谓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以人类为中心事物的环境,我们把它称为“人类生存居住环境”。其中又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两大互相交织的部分。
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创造和积累的物质文化及各种社会成果的总和。社会环境包括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其中所谓的“聚落”,是指具有一定规模的人类聚居场所。
自然环境则是人类赖以生存、生活和生产所必须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称,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人类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及其能量的总体。包括阳光、温度、气候、地磁、空气、水、岩石、土壤、动植物、微生物以及地壳的稳定性等等。
环境的另一个分类方法就是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部分。室外环境也称为“公共环境”。
必须指出的是,人类生存居住环境既不是由单纯的自然因素构成的,也不是由单纯的社会因素构成的,而是在自然背景的基础上,经过人类的改造和加工形成的。因此,环境艺术不仅是创造和培育艺术化的社会环境,而且也在改造和加工着自然环境,使它更加艺术化。
(2)所谓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的功能就是形象地反映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而这种“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 是深深烙下时代印记的。因此,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了一个“艺术四要素”理论,即艺术包括了现实世界、艺术品、艺术家和欣赏者这四个要素。艺术又分为造型艺术(建筑、园林、绿化、绘画、雕塑、工艺美术、灯光等)、表演艺术(音乐舞蹈等)、语言艺术(文学等)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环境艺术基本上是一种造型艺术。这种造型艺术,除以上提到的艺术门类以外,还几乎可以包括室内、室外(公共)所有的与造型、观赏艺术有关的事物。例如广告、路牌等等,也可挤身于环境艺术之列。
(3)环境艺术在现代崛起的深层次原因,是“艺术的科学化”和“科学的艺术化”互相促进的结果。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必然要求我们在丰富的物质世界里创造更加丰富的精神世界。正如19世纪的法国大作家福楼拜所言:“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塔底分手,在塔顶汇合。”这就是说,艺术和科学必然要完美结合,互动发展。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把环境艺术初步地认识为是一种为实现人类生存居住环境的艺术化、科学化服务的以造型艺术为主导、以科学技术为互动力的系统整合艺术。环境艺术的目标和追求,就是通过艺术手段,把建筑、绘画、雕塑及其他观赏艺术结合起来,创造出能够使人们获得审美享受的艺术环境。因而,环境艺术是与人们关系最密切、接触最广泛、影响最深远的艺术门类。
如果这个认识大体可行,那么环境艺术就是一个涉及多学科、多行业的庞大整合体系。
它涉及到自然科学(特别是其中的城市科学、建筑科学、环境科学、植物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即研究社会现象和文化艺术的科学,特别是其中的经济学、社会学、美学、文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宗教学等等)等各个科学领域;
涉及到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园林设计、景观设计、模型设计、建筑装饰装修、户外广告、灯光工程等诸多行业;
涉及到园林、绿化、雕塑、绘画、水景、花卉盆景、灯光、铁艺、布艺以及其它观赏艺术等许多艺术门类。
因此,著名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说:环境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它比建筑艺术更巨大,比规划更广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就是说环境艺术的综合性、整合性、包容性、总体性很强。
环境的综合性,决定了环境艺术的综合性。尽管上述各个科学领域、行业、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系统和体系,但并不妨碍在环境艺术这个概念下进行整合,共同促进现代环境艺术的繁荣。
2、环境艺术是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特色很强的艺术。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对环境艺术的物质构成(包括技术、材料等)和精神需求(包括心理、伦理和审美各个层次的需求)是不同的。其中,地域特征成因于地域的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物产等);民族特征成因于民族文化(社会观念、民俗等);时代特征成因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科技、经济、意识形态等)。
以建筑艺术为例,人们常把建筑比喻为“凝固的音乐”。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孕育出来的音乐是不同的。既有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之分,又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之别。而即使是中国音乐,神州大地56个民族的音乐也是各具特色的。建筑艺术同样在在着由地域和民族决定的千差万别。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但决不是说建筑艺术本身是凝固的,正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音乐,不同时代也有不同的建筑艺术。
再以园林艺术为例,中外园林就有着许多不同的地域、民族特点。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艺术形式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品。而西方园林中就没有屏联、题刻这类艺术形式。中国园林是一种自然型园林,它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既讲究自然意境,认真师法造化;又重视人文意境,充溢诗情画意。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花前月下、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时,融合于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之中。而西方园林则迥然不同。它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对,由“人”去加工自然、静观自然的风格。像欧州一些著名的皇家园林,把树木修剪成规规矩矩的各种造型,把花草排列成整整齐齐的各种花纹和几何图形,配以精美的雕塑作品,看上去当然也是十分高贵典雅、美丽壮观的。但说到结构的精巧和人对自然的融入感、亲近感,恐怕就比中国园林略逊一筹了。
但也必须看到,环境艺术的地域性、民族性并不是绝对的。由于科技发展、社会变革、信息传播、交流频繁等原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环境艺术也在互相交流、互相借鉴、互相融合和互相接近。欧陆风住宅之在中国流行,欧州园林的一些法式(如图案式、几何图形式的花圃造型)之出现在中国园林,就是明证。
3、环境艺术是一门重实效、重实践的艺术。我国明代末年有一个杰出的造园家计成。他的朋友郑元勋在评论他的造园艺术时就说过:计成在造园时变化从心,不拘成法,是一般人不可及的,而且更能亲自实践,就地指挥,使石头由顽变巧,由塞变通,尤其能使人高兴。(“从心不从法,为不可及;而更能指挥运斤,使顽者巧、滞者通,尤足快也”)由于计成重视实践,从而才能把经验升华为理论,终于写成我国造园史上的巨著《园冶》。理论的形成,又反过来指导着实践。
环境艺术理论家多伯也说过:环境艺术“是一种重实效的艺术,早已被传统所瞩目的艺术。环境艺术的实践与人影响其周围环境功能的能力,赋予环境视觉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和装饰水平的能力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在这里,多伯把环境艺术与人的各项改造环境和创造环境的能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不言而喻,只有注重实践和注重实效,人的这些能力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二)
1985年中国建筑学会在北京召开中青年建筑师座谈会以后,建筑作为环境艺术的性质,引起了广泛的重视。1987年,《中国美术报》专门召开了以环境艺术为主题的座谈会。1988年,《环境艺术》丛刊创刊号问世。1989年,中国环境艺术学会(筹)等单位举办了“中国80年代优秀建筑艺术作品评选”。1992年10月8日成立了“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做了大量工作。并于1994年举办了“中国当代环境艺术优秀作品”评选活动;编辑出版了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集锦--《绿色的旋律》大型画册。上述这些活动,为加快我国环境艺术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换届以后的第二届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将承续第一届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开创的工作局面,本着“服务行业、服务企业、服务政府、服务社会”的宗旨,注重科学发展观和环境艺术的综合性、民族性、实践性,唤起社会对环境艺术的重视,弘扬我国优秀的建设环境艺术,团结和要求广大会员以探索和导引中国建设环境艺术的发展方向为己任,对城市和村镇的规划、设计、建设中的环境艺术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证探索,在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的环境艺术文化的同时,合理汲取西方优秀环境艺术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为促进中国建设环境艺术的繁荣做出贡献。
当前,在推动环境艺术继续发展的努力中,我们认为要着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着力营造“生态美”
环境艺术无处不在,大至公共环境、小至斗室环境,如果讲究起来,都可以有环境艺术的身影。环境艺术所表现出的美,我们经常见到的评语有造型美、工艺美、古典美、自然美、对称美、阳刚之美、阴柔之美等等多种多样的美感表述。
随着生态学学科的长足发展,一种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生态审美关系的“生态美学”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迅速兴起。一方面,我们对这个学科还很陌生;另一方面,这亇学科对我们环境艺术的发展又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在此呼吁环境艺术界要加强对“生态美学”的研究和实践。
从环境艺术的角度出发,所谓“生态美”,简单地说就是由于环境内部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而表现于外部的美感。
为什么要强调着力营造“生态美”呢?
一是人类对生存居住环境最根本的要求就是生态结构健全、生态系统平衡,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环境艺术当然也要首先着眼于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
二是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都会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生态平衡”产生了“生机”(生存的机会,生命力)。生机盎然的环境,产生了“美感”。生态失调的环境,都是生机窒息的环境,都是不美的环境。
三是美化环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但应将“生态美”作为最高境界,作为首要的和主要的美学取向。荒芜不毛之地如果说也有其审美价值的话,那只能是一种“病态美”。这种美只能引起人们的伤感叹息,使人心情抑郁,有碍健康。因此也可以说是不美的。而“生态美”是一种“健康美”,它使人振奋向上,心旷神怡,益寿延年。这才是我们的审美取向。
四是 “生态美”不是个单纯的美学问题,而是关系到城市、村镇等人类生存居住环境建设方向的重要问题。“环境生态美”原本就是环境建设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就是要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科学技术进行规划设计,保持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能量、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品评环境优劣应把握的尺度,按其重要性可依次排序为:生态尺度、舒适尺度、美观尺度。而生态尺度是品评人居环境的根本尺度,应当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基础上求舒适、求美观。
例如,有的城市和住宅小区喜欢搞大草坪。认为芳草如茵,很美。但是,且不说草坪的建造和养护费用都很高,就说生态效应,也是乔木的造氧、吸尘、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的功能都优于草皮。高大乔木所形成的林荫大道、林荫广场,亦更宜于居民休憩和观赏;而且可以在小区周边形成绿色遮档,与喧嚣的街市隔绝,闹中取静。所以,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乔木、灌木、草坪立体绿化,以生态效应好的乔木为主”的绿化方式最具有生态美。
(二)力求经济、节约
环境艺术不仅要运用“注意力经济”的原理,即通过其光彩夺目的艺术魅力、脱颖而出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力,从而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更要贯彻“节约型社会”的原则,创作理念和创作实践要符合资源节约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具体说:
一是要符合“节能省地”的基本国策,发展节能省地住宅、节能建筑、节能省地园林、节能光源等等;
二是要尽可能降低建造成本;
三是要尽可能减少建成后运行、养护、管理的费用。
有的城市和住宅小区喜欢搞大广场。这既不“节地”,也不“生态”。据国外一些学者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 “宜人尺度”量化研究的结果:室外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
尤其是集环境艺术之大成的园林艺术,更要考虑其经济性。例如:
1、要善于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传统园林中就有在半亩地上也可以设计并建成丰富的景观的范例。
2、大草坪和人工水景应加以控制。尤其是缺水地区。有的喷泉之类的人工水景,一年开不了几次,形同虚设。
3、材料应尽量本地化。
4、提倡“粗粮细作”,慎用名贵材料。
5、善于用“借景”。这是一种最经济的造园手法。因此,我们在作城市和住宅小区规划时,要巧于因地借景,把远近目力所及的美景,都汲引到园林景观之内。
6、把握好环境艺术作品的尺度。繁简得体,奢俭有度,不事铺张。特别是不能把住宅小区的园林景观当成公园或植物园来建造。
7、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物,因势规划布局。
我国明代杰出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把造园要领高度概括为“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借’就是借景取胜;‘体’就是规划得体;‘宜’就是布置得当(合宜)。到今天仍值得我们遵循。
(三)审美观点要与时俱进
艺术史告诉我们,艺术的进步和发展,不但体现为主题、题材和内容的变化,而且也呈现为形式和风格的嬗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
首先是在 “内容美”方面要与时俱进。在我国传统上,城市、村庄等的聚落选址和民居选址都非常注重环境,大多依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即使地处寸土寸金闹市的民居,也设计了可以种花植草、气息清新的庭院和天井,或者是叠石为山、积水为湖、绿树掩映的私家园林。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温度,防止噪声侵扰和灾害侵入(如高院墙、风火墙)。总之是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小生态环境,创造靓丽的“内容美”。
现代城市和住宅小区的规划、建设,依托于发达的科学技术,更是把这种生态理念和造美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先是“节资、节能”理念的建立,从而引发了“绿色建筑挑战”的实践创新行动。后来,又向深度和广度挖掘拓展,形成了生态理念,并建设了一批“生态”、“绿色”、“健康”住宅小区,使居住环境“内容美”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根本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而由于发现一些住宅小区简单地把“绿色”等同于“绿化”,“美观”等同于“景观”,而尚未涉及到“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科学内涵。于是,当前又产生了“量化”理念,着手研究制订小区环境的量化指标和其评价体系。总之,“内容美”的审美原则正在不断地向生态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我们的造美、审美观点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其次是在“形式美”方面的与时俱进。“形式美”同“内容美”一样,与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韵律节奏等密切相关。例如,我国古典建筑往往表现为慢节奏、尊卑有别、形式对称等等;而现代建筑则体现了快节奏、平等亲切、简洁明快的风格。
强调时代感,就意味着审美对象在形式上是会“过时”的。所以,有的学者认为:一旦“流行”,就意味着要过时。这既是艺术发展本身的规律,也有市场的推波助澜作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种形式的产品畅销以后,必然很快会出现另一种新形式的产品来与之争夺市场。而从审美心理来看,也存在欣赏者(消费者)对老产品形式的“审美疲劳”现象,希望新形式产品出现。例如,欧式别墅住宅盛行多年以后,现在又出现中式别墅住宅。
因此,一方面要强调民族、地方特色和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另一方面又要跟着时代前进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例如,低层古民居的建筑形式非常美,但应用到现代高层建筑上就有困难。这就需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古典和现代的关系。欧式住宅的受欢迎,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即审美的倾向性。为此,我们要对“西式”民居和“中式”民居从内容到形式全面地进行比较研究,取长补短、融会贯通,进行“形式美”的创新。
最后,我们还要强调在环境艺术创作中要做到“形式美”与“内容美”的统一,摒弃“唯美主义”。例如,以建筑为例,如果脱离了生态、功能、舒适、安全、经济、实用等“内容美”,只是在建筑造型和景观美化上做文章,却没有切实地在营造建筑内、外部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外表看看很漂亮,但建筑内部环境却不如人意,甚至很差,结构布局、日照、通风等方面的设计不符合生态要求,渗、漏、裂等建筑质量通病严重。那么,就会走入“唯美主义”的误区。没有了“内容美”,也就失去了“形式美”的审美价值。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已取得了较快的进步,但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为了进一步繁荣我国的环境艺术事业,我们必须十分重视环境艺术专门人才的培养,加强行业的建设和管理。要积极争取建立起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到环境艺术设计这样三种层次关系的建设设计人才格局;建立起复合型的、综合性的“环境艺术设计师”或“环境设计师”的职称和执业资格制度。为此我们建议,首先建立“行业协会管理的专业资格制度”,然后,由“行业协会管理的专业资格制度”逐步过渡到“国家执业资格制度”。同时,还要加强环境艺术从业机构资质管理,促成我国环境艺术机构资质管理制度的建立。
我们祝愿中国环境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繁荣昌盛。祝愿环境艺术委员会各位会员们事业发达,成就卓著。
注:本文是作者在“首届中国建设环境艺术高峰论坛暨第二届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上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