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元端
笔者以为,应当加紧研究和建立“人居环境生态美学”。兹刍议如下。
一、研究和建立“人居环境生态美学”
是住宅建设发展的迫切需要
进入新世纪以后,住宅建设发展的一个耀眼亮点,就是“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理念的兴起。市场如何供给一个健康、舒适、美丽的生态家园?成为开发商家和消费者共同的热门话题。
“天人合一”这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又重新被强调地提出来了。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天”与“人”是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这里所谓的“天”,无疑是指“大自然”、“自然界” ,“自然”与“人为”是相通和统一的。住宅建设中的“天人合一”,就是要求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以人为本”的问题被强调地提出来了。目的是要人们认识小区建设必须围绕“人”这个主体,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
特别是,居住环境也空前地成了“明星”般的审美对象。人们己不再单纯地把居住环境作为一种生存资料,同时也要求成为一种赏心悦目、怡情养性、益寿延年的的享受资料,其中就包括了提供美的享受。这样,解决好住区环境的美学问题,就历史地摆到了我们的议事日程。
笔者以为,之所以要研究和建立“人居环境生态美学”,主要有这样几层考虑:
一是人居环境最根本的要求是生态结构健全,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二是生态结构健全的人居环境,都会给人以一种生机蓬勃的外在美感,即“生态美”。这是一个客观规律。小区生态结构健全了,环境自然就美了。
三是美化人居环境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美学手段和审美取向,但应将“生态美”作为的最高境界,作为首要的和主要的美学取向。
四是 “人居环境生态美学”不是个单纯的美学问题,而是关系到住宅小区建设方向的重要问题。“人居环境生态美学”原本就是住宅建设发展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
总之,随着小区环境的“审美”问题日益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应该把“生态美”这个美学现象作为一种科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人居环境生态美学”的内涵
(一)生态学
“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是“人和住所”。十九世纪中叶,生物学家借用它来表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后来,日本学者译为“生态”,即“生存状态”的意思。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的科学被称为“生态学”。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些学者主张还其本意,解释为“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关系”。为了区别,改称为“人类生态学”。(这个名称对我们研究人居环境来说倒是非常贴切的,但为了行文简洁,仍叫“生态学”)。
人类是生命(生物)长期发展的产物,而生命(生物)又是周围的非生物无机环境长期发展的产物。组成生命(生物)有机体的40多种化学元素,都是来自无机环境。生命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切能量,都是来自太阳能。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特别是空气、温度、水分、湿度、声音、土壤、建筑物等环境因素,都对生命起着重大作用。对人类这个“万物之灵”而言,其生存环境既包括周围的无机环境,又包括除“人”以外的一切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住宅小区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小区内的非生物因素和除“人”以外的生物因素的总和构成“居住生态环境”。营造“生态住宅”、“绿色住宅”、“健康住宅”,就是以尊重生态为原则,运用生态科学技术进行规划设计,保持住宅小区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而不破坏其能量、物质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二)美学
“美”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感知。所谓“美感”,是指人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体会。
“美学”是专门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对人的审美、创造美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同时,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审美和创造美的实践。
“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它又不是去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故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因此,美学的基本问题是“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哲学问题。
人居环境不仅要满足人类对遮风挡雨、生活起居的物质需求,而且还要满足人类对心理、伦理、审美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人居环境表现了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风貌和水准,凝聚了一个时代的人类文明。无论是建造住宅还是与其融为一体的园林景观,都既是一种生产活动,又是一种文化艺术活动。因而也是美学研究的对象
人居环境为人所造,又反过来通过它的“美育”作用,来陶冶人的心灵和性情,来“造人”。一个好的人居环境,它的美学价值也如同一幅名画、一首名曲一样,历久而弥彰。不仅美育当代,而且惠及千秋。如江南、徽州、丽江等地的古民居,其魅力吸引了多少中外游客?其美感所及,已超越了国界,外国人也很喜欢中国的人居环境。
美和丑是引导人们行为的重要原则分野。“美育”是精神文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人居环境对人的“美育”作用尤为至关重耍。因为人们与居住环境朝夕相对,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在优美的环境中,人们会变得高雅文明。在感性世界的“自然美”中,可以得到精神寄托或精神力量,达到精神的高度超越。
(三)“生态美学”是生态学和美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
“人居环境生态美学”,就是运用生态学和美学的基本原理,研究“生态美”的本质,生态和美的关系,内容美和形式美的关系等美学问题。
1、生态美的本质是“生态平衡”
“生态美”就是一个区域由于生态结构健全所被人感知的美。
美国女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在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中有一段经典性的描述:
“原来百鸟歌唱,春光明媚的春天,如今阴影笼罩,己听不到鸟鸣的音浪;以前清澈的河水,清澈的小溪游洄看鱼虾贝类,绿荫碧波的池塘栖息着异类的水生生物,现在捕不到鱼虾,也听不到动物的声息——像失去了任何生命似的一片寂静;曾经一度多么引人入胜的林阴道路和怡神悦目的百草鲜花,现在只见像火灾浩劫过后的焦黄的、枯萎的植物;小鸡、牛羊成批的病倒或死亡……。是什么东西使得美国无以数计的城镇的春天之音令人奇怪地沉寂下来了呢?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爱尔兰海上空又有成千上万的海鸟莫名其妙地死去。”
这段对比性的描述,揭示了万物生长时的美和生物灭绝后的丑。这些都是外在的表现。那么,“是什么东西”造成这种变化的呢?就是生态系统受到人为的污染,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的破坏。这是事物的本质。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如一滴水、一个住宅小区,以至整个生物圈)的组合。在各类大小不同、相对独立的生态系统内部,生物种与非生物因素及条件通过相互制约、转化、补偿、交换等作用,实现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达到生态平衡。而如果由于污染物侵入、不合理开发、自然灾害等外部原因,损害了这种良性循环,并超过了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的限度,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受到较大干扰或破坏,且短期内难以恢复,就称为生态失调或环境破坏。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就是要保持生态系统内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生态平衡。
为什么说生态美的本质是“生态平衡”呢?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曾经对美的本质问题作过如下论述:“美的本质是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的统一,叫做自然的人化,以此来概括美的本质。”(见《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四期)。
而“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相统一”在人居环境中的具体表现,就是“生态平衡”得以保持。“生态平衡”产生了“生机”(生存的机会,生命力)。生机盎然的环境,产生了“美感”。由此推断,“生态美”的本质是“生态平衡”。
美学理论昭示我们:美,必须是真实的、真诚的,可以被感知的。虚假、虚伪、不为人知的东西不美。但是,真实的东西,也只有当它是合理的、有生命力、有生气的、合乎广义的善的,即于人有用、有益、无害的东西才是美的。违背规律、死气沉沉、腐朽没落、于人有害的东西是不美的。因此,生态失调的环境,都是生机窒息的环境,都是不美的环境。
荒芜不毛之地如果说也有其审美价值的话,那只能是一种“病态美”。这种美只能引起人们的伤感叹息,使人心情抑郁,有碍健康。因此也可以说是不美的。而“生态美”是一种“健康美”,它使人振奋向上,心旷神怡,益寿延年。这才是我们的审美取向。
2、生态美的美学特征是“秀外慧中”
住区生态系统是生态结构与系统功能的统一。结构是内在的,功能是外在的。“生态美”是由人居生态系统的生态结构所决定的一种外在表现。
因此,生态美的美学特征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慧中秀外”。“慧中”就是生态结构健全;“秀外”就是生态美感。“生态”是美的内在根源,“美”是生态健全的外在表现。没有“慧中”,就不可能有“秀外”。而那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无论是传统的审美观点、还是现代的审美观点,都认为这是不美的,或不是真美的。
3、生态美的美学基础是“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对居住环境(包括住宅建筑和小区景观)的审美,可从两个方面着眼:一是对它的形式,即形象、空间组合、装饰、质地、色彩等等;二是对它的内容,如生态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等。前者是由建造法则所创造出的美,称为“形式美”,它能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后者是一种内在涵蕴的美,称为“内容美”,必须经由概念、理念,尔后向审美升华。也就是说:美,既表现于形式,又表现于内容。
我们既要承认“形式美”和“内容美”各有其相对独立性,又必须做到二者的统一。居住环境的生态美,就是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中产生的。因此,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是生态美的美学基础。
(1)住宅建筑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目前大体有三种住宅建筑形式:一是传承本土文化的“中国古典复兴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装饰符号、色彩和空间处理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上。二是再现欧陆风情的“西洋古典复兴风格”(包括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等),除豪华别墅多照搬复古以外,其它类型住宅往往是在门窗入口或建筑顶部作些处理。三是中西合璧式,兼采中外不同风格,进行自由组合。尽管这三种风格有其各自的形式美,但都必须与内容美统一起来。
例如,九十年代以来提出住宅的平面设计“三大一小”,即大客厅、大厨房、大卫生间,小卧室的原则。这本来是对住宅内部功能空间的一种合理调整。所谓合理,就是符合生态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的要求。而如果片面地去追求客厅的“形式美”,把它设计得大而无当,而卧室却由于户型面积的限制,设计得小而难用,住起来就很不实用,很不舒适。这样的住宅,显然谈不上“内容美”。相反,一些小区采用起居室和餐厅不加隔断或灵活隔断,空间尺度合宜,又给卧室省出了符合生态要求的宜人面积,这就比较合理了。特别是大户型,往往是空间分割大而无当,功能混杂。现在有些设计对功能进行了细分,增加了很多的功能空间,如家务室、工作间等等,从而做到了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还有的住宅设计为了追求外立面造型的新意变化,致使房间平面很不规则,家具难以摆放,有的甚至出现不见天日的“黑屋”。这也是内容美和形式美不统一的表现。
(2)小区景观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外造园各有自已的形式美。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有机组合而成的自然型园林。它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既讲究自然意境,认真师法造化;又重视人文意境,充溢诗情画意。让人们在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时,融合于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之中。它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审美效果。而西方园林,是由“人”去加工自然,像法国凡尔赛宫等一些著名的欧洲皇家园林那样,把树木修剪成规规距距的各种造型,把花草排列成整整齐齐的各种图案,配以精美的雕塑作品,表现了一种“人”与自然相对、“人”静观自然的风格。
中外园林景观虽因建筑法则不同,有各自不同的“形式美”,但共同之处则是要与“内容美”相统一,不能搞成“两张皮”。
例如,有的小区喜欢搞大广场,意在创造形式美。但掘国外一些学者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庭院空间进行 “宜人尺度”量化研究的结果:室外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这就失去了“内容美”。
有的小区喜欢搞大草坪,芳草如茵,似乎也有了“形式美”。但是,且不说草坪的建造和养护费用都很高,就说生态效应,也是乔木的造氧、遮荫、美化功能都比草皮来得好,有更好的生态效益。而且高大乔木所形成的林荫大道、林荫广场,亦更宜于居民室外休憩和观赏;而且可以在小区周边形成绿色遮档,与喧嚣的街市隔绝,闹中取静。所以,小区绿化提倡“乔木、灌木、草坪立体绿化,以生态效应好的乔木为主”的方针,也是追求相统一。
有的北方地区的小区从数千里之外购运热带奇花异草来栽种。南方花草在当地是相统一的。但搬到北方以后,因气候差异难以存活。结果是“形式美”与“内容美”都没有了。而如北京的皇家园林遍植松柏,苏州的私家花园或栽枫杨、或种箬竹,树种虽无奇特之处,但因地制宜,体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有的小区喜欢把基地推得平而又平,见山削山,遇水填水,使原有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在,不少小区都尽量融入自然环境,保存和合理利原有的地形地貌,依水就势,依山就势,或造亲水住宅,或造“台地小区”。特别是注意保存原有植被、古树名木。这样,既不破坏原有的自然环境,又创造了更加靓丽的生态美。
三、生态美的审美观点要与时俱进
(一)“内容美”的与时俱进
我国传统民居历来注重居住环境,人们总是尽量选择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造住宅。即使地处寸土寸金闹市的民居,也设计了可以种花植草、气息清新的庭院和天井,或者是叠石为山、积水为湖、绿树掩映的私家园林。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温度,防止噪声侵扰和灾害侵入(如高院墙、风火墙)。总之是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小生态环境,创造靓丽的“内容美”。
现代住宅,依托于发达的科学技术,更是把这种生态理念和造美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先是“节资、节能”理念的建立,从而引发了“绿色建筑挑战”的实践创新行动。后来,又向深度和广度挖掘拓展,形成了生态理念,并建设了一批“生态”、“绿色”、“健康”住宅小区,使居住环境“内容美”的整体性、系统性、科学性、根本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而由于发现一些住宅小区简单地把“绿色”等同于“绿化”,“美观”等同于“景观”,而尚未涉及到“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科学内涵。于是,当前又产生了“量化”理念,着手研究制订小区环境的量化指标和其评价体系。总之,“内容美”的审美原则正在不断地向生态性、功能性、实用性、舒适性、经济性等多样化的趋势发展。我们的造美、审美观点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二)“形式美”的与时俱进
“形式美”同“内容美”一样,与一个时代的生产力水平、特别是科技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韵律节奏等密切相关。例如,我国古典建筑往往表规为慢节奏、尊卑有别、形式对称等等;而现代建筑则体现了快节奏、平等亲切、简洁明快的风格。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强调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优秀传统的继承发扬,另一方面又要跟着时代前进步伐与时俱进。例如,低层古民居的文化建筑风格非常美,但应用在现代高层建筑上就很困难。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地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古典和现代的关系。欧陆风住宅的受欢迎,或曰“市场接受”,必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即审美的倾向性。为此,我们要对“西式”民居和“中式”民居进行认真细致的比较研究,在取长补短、融汇贯通的基础上,进行“形式美”的创新。
四、摒弃唯美化的美学指向
我们既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和客观自然的规律性相统一”去创造美,又要防止“唯美主义”的美学指向。
首先,“形式美”不仅要与“内容美”相统一,而且要服从“内容美”。因为,如果脱离了生态、功能、实用、舒适、经济等“内容美”,只是在住宅建筑和景观的美化上做文章,却没有切实地在营造住宅内、外部生态结构上下功夫,外表看看很漂亮,但住房内部环境却不如人意,甚至很差,结构布局、日照、通风等方面的设计不符合生态要求,渗、漏、裂等建筑质量通病严重,那么,就会走入“唯美主义”的误区。没有了“内容美”,也就失去了“形式美”的审美价值。
其次,营造一个小区,应把着力点放在营造住宅本身的生态环境上。而出于经济性方面的考虑,小区景观应以满足生态要求为限度。生态要求既已满足,就不要去“节外生枝”、“画蛇添足”,不要去搞“小区景观公园化”,不要侈用名贵建材、名贵花木。国外住宅小区的景观都很朴素,很少有形式上的大事铺张。非不能为,是不必为、不可为也。
综上所述,鉴于人们愈来愈重视小区环境的美观性问题,现在有必要加强对生态美研究,在理念超越和实践创新的互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人居环境生态美学”,用以引导小区建设的健康发展。
2002年6月25日改定于“偶一书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