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环境艺术论

  •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4日

    一、什么是环境
   
    对环境的认识,在《新华词典》中对环境的解释是:“(1)周围的地方。(2)所处的情况和条件”。在《辞海》中的解释是:“(1)环绕所辖的区域;(2)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和物质条件的综合体。世界各国的一些环境保护法规,往往把环境中应当保护的环境要素或对象称为环境,但环境并不限于这些内容,可泛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按环境要素属性,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组成要素,可分为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和生物环境等。”通过上述对环境的解释,我们对环境会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但是也应看到人们由于所观察的角度不同,对环境的认识也是有所区别的。环境有大、小之分,大是宏观环境,如宇宙环境,就象人们对环境保护事业范围的形容“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大气”,这是宏观环境。小是微观环境,如微生物环境,需要用放大镜来观察。与环境艺术关系密切的大致可分为如下十种: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生存环境、社会环境、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交往环境、人文环境、旅游环境等。这十种类又可划分成两大组合体,就是自然环境组合体与社会环境组合体。
   
    自然环境组合体包括:生态环境、地理环境、生存环境等,自然环境是自然存在的物质资源与自然条件,如高山大川、江河湖海、森林草原、丘陵平原、气候温度、生物植物、土壤空气等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物质生态体系。
   
    社会环境组合体包括:居住环境、工作环境、交往环境、人文环境、旅游环境、社会环境等,是指人类社会在长期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与各类社会财富的总和。

自然环境:


 图:高山景观

 
 图:大海


 图:森林

 居住环境 :


 图:沈阳荷兰村


 图:苏州民居

 

 

购物环境:


  图:北京王府井


 图:上海南京路

旅游环境:


 图:北京颐和园


 图:周庄

通过对环境的认识,可从中看到,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环境,因此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责任。环境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多种学科和专业,因此环境艺术的内容也更加广泛。应该说明,在本文中作者讲述的是城市环境艺术,对环境艺术的研讨都是围绕这一课题而展开的。

 

 

二、什么是艺术

对艺术的认识,在《新华词典》中对艺术的解释是:“通过塑造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由于表现手段不同,艺术可分为表演艺术(音乐、舞蹈)、造型艺术(绘画、雕塑)、语言艺术(文学)和综合艺术(戏剧、电影)等。在阶级社会里,艺术是有阶级性的”。

在《辞海》中对艺术的解释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力为特性的把握和反眏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象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识、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上述解释我们对艺术有了一定认识,其实在现代社会里,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艺术的追求,已远远超出只限于欣赏艺术家的创作,满足一般的精神需要的阶段,艺术已渗透到大众的生活之中。当今社会人人都需要艺术,说话讲语言艺术,穿衣讲服饰艺术,交往讲社交艺术,经营讲营销艺术,居住、工作、娱乐讲环境艺术等等,艺术已不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已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艺术与生活关系密切,艺术能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因此而更加喜欢艺术,艺术也因此得到快速而持续发展。


 图:绘画《水乡妹子》俞勤奋作


 图:雕塑、琴声悠扬

 艺术是复杂多样的,因为各种美学的观点不同对艺术的分类也有所不同,但大体上有两大分类。一是根据哲学立场的分类,二是根据科学立场的分类。哲学的分类是以康德、谢林、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古典立场的艺术分类。这种对艺术的思考方式,是德国观念美学的一般特征,这样的艺术分类,对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科学立场的分类又分为起源论、类型学两种。起源论分类是,通过自然科学起源论来考察原始艺术的起源,通过对比观察确定出最原始的艺术和原型,将由此分化出来的各种艺术形态,排列成系统的艺术分类。而类型学的分类法,一是立足经验美学以来的科学实证论,二是体现德国传统的观念论美学流派的价值,这是采取记述的方法,在各种艺术关系上确立实质体系秩序的艺术分类法。

怎样理解艺术?艺术是人类独有的享受美的境界,人人都爱美,人人都追求美好的生活,美是人的本性。通过艺术诉诸人的心灵,这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情感世界。美是艺术的核心因素,艺术是人的内心世界对现实社会精神美育的需求,艺术必须表达人的心灵情感,艺术没有情感便没有生命力。艺术的情感与美感相互交融,使人引起联想和想象,感受到美,产生一种审美快感,使精神得到享受。这种艺术美感,是人的生理与心理的内在的情感愉悦,这种愉悦感又和审美感融为一体,产生强烈的艺术魅力。《罗丹艺术论》中有这样的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艺术大师的话对我们理解艺术有很大的帮助。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艺术,艺术不仅是对形象的认识,同时也含有深层的情感因素。列夫·托尔斯泰对此有明确的定义,他说:“艺术是人的一种活动,它的意义在于:一个人自觉地通过某些外在符号,把亲身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旁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受到那些情感。”(见《西方美学史》79年版572页)。在艺术中情感因素有着特殊的意义,情感是一种高级的审美与艺术感受,内涵深刻,意境高远。通过艺术诉诸人的心灵,这是人类特有的艺术情感世界。建筑素有凝固的音乐之称,建筑环境给人以艺术的感染,寺庙教堂环境会给人以肃穆感,住宅家庭会给人以亲切感,现代都市快节奏的生活环境会给人紧张感,这是建筑环境对艺术的作用力。而艺术是以生动的形象、高超的技法、深邃的意境,形神兼备,以形写神,虚实结合,创造出艺术情感效果来满足人的心理需求。我们对环境和艺术有了初步的概念后,再讲环境艺术就可以更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环境艺术的理念。

 

 

在中国最早的环境艺术,现今遗存下来的实证体现在古代的壁画、岩画上,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记载着悠久的环境艺术发展史。壁画,是在墙壁、石窟等处绘制的人物画像和图案,岩画是指绘制在岩壁上的图画。中国古代壁画大体分为以下几种: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店堂壁画、民居壁画、墓室壁画等。在现代,壁画也广泛应用于建筑装饰,内容丰富,材料多样化,成为环境艺术的组成部分。 通过壁画、岩画可以看到环境艺术的装饰美,早在原始社会就已产生萌芽。但对此史学家和美学家解释是不同的,有的认为美之产生,是由于人类自身的本能、是生理的、感官上的需求;另一种认为,美不是与生俱来的,它起源于人类生活,是社会派生的具有功利作用。

古代的环境装饰艺术,主要表现在洞窟壁画和岩石的岩画和居室的墙画等方面。据考古学介绍,人类原始社会的石器时代,有2—3百万年的历史,被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现在人们所研究的在不同环境中发现的壁画艺术史,大约距今有5—7千年的历史。 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代,就有关于对壁画的记载。在《韩非子》、《史记》、《水经注》中,都有关于壁画的资料。在全国各地,保留下来的成千上万的原始壁画、岩画,展现了各民族不同风格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手法,题材丰富多彩,有人物故事、有动植物、有山川河流,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艺术历史画卷。


 图:敦煌壁画唐代反弹琵琶


 图:永乐宫壁画(闫则名仿)

到宋代,壁画已发展到表现整体环境艺术的阶段。在宋朝敦煌壁画中的“五台山图”就是其代表性作品。“五台山图”以四十多平方米的尺度,整体绘制了五台山的全部环境,有城镇与乡村、各色建筑,有山川、河流、寺庙、各色人物,对周边地理环境和标志性建筑,如实地进行了艺术的表现。在现代城市环境艺术中壁画也广为利用,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深受群众喜爱。


 图:北京元大都遗址壁画


 图:北京海洋馆壁画

古往今来人们对艺术起源,尽管有不同认识和不相同解释,但都认同娱乐和感官享受是艺术的重要元素。对艺术的论著也非常多,涉及不同类别,不同形式,不同领域,不同的流派,并且还在不断地发展之中,所以真正达到对艺术的理解,将是自身长期的艺术修养和学问的加强。

 

 

 三、什么是城市环境艺术

环境与艺术两词相加组成环境艺术的词组,界定了环境艺术的定义。本文在这里讲的环境主要是城市环境,而不是广义上的大环境,在这里讲的艺术也不是广义的艺术,而是城市的艺术。准确的概念是:城市环境艺术。

城市环境艺术是人类为实现生存环境艺术化,达到天、地、人和谐发展,创造“诗、画、意”,美好环境的综合性艺术和科学。环境艺术是自然环境、人造环境的艺术塑造,城市环境艺术是城市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艺术形象表现与特征。环境艺术在城市文化规划、设计中占有重要位置,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艺术是人类美育的升华,城市环境艺术是城市建设中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学科。环境艺术与城市规划、设计、建筑学、园林学相互联通,城市环境艺术属城市综合艺术范畴,环境艺术是城市艺术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简单的概括,环境的艺术化即是城市环境艺术。

城市环境艺术是实现人类审美、文化、信仰、自尊等的精神需求,是创造生存、生活空间的活动,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艺术行为。城市环境艺术是一个有机的综合系统,由物质形态要素、意识形态要素、技术形态要素、艺术形态要素等众多要素组成,与许多行业与学科交汇,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在自然科学方面:环境科学、地理科学、气象科学、建筑科学、城市科学、植物科学、生态科学等;

在人文社会方面:环境心理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学、哲学、宗教、行为学等;

在行业方面:城市规划、设计、景观、园林、绿化、装饰、广告、雕塑、壁画、室内、室外环境工程、艺术照明、水景工程等各行业和艺术门类。

环境艺术与上述各方面、各学科与各行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外联系,在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行业体系。

根据钱学森先生对学科门类至少有三个层次的观点,即一级学科(基础理论)、二级学科(科学技术)、三级学科(应用技术),三个层次。环境艺术学科框架结构,应该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从当前实践的需要,环境艺术学科体系结构是:一级学科,由环境艺术学为基础理论,结合自然、地理、生态、社会、经济、美学、艺术、城市文化等学科构成基础框架。二级学科,由规划、设计、建筑、风景、园林等学科构成。三级学科,由环境布局、环境设计(室内、外)、建筑构造、建筑物理、景观设计、庭园设计、水景山景、供水排水、灯光艺术、建筑小品、公共艺术、古建修护、雕塑壁画、建筑彩画、装修装饰等学科组合而成。(见环境艺术学科体系表)

 

环境艺术学科体系表

 
                                         城市环境艺术学   城市环境地理学
一级学科    基础理论     城市环境生态学   城市文化艺术学
                                         城市社会经济学   城市规划管理学
   

                                                                                        
                                          环境艺术规划学   城市艺术设计学
二级学科    技术科学      环境艺术美学     建筑生态文化学
                                          园林艺术设计学   景观艺术设计学
 

                                                                                            
                                          城市环境艺术设计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 
三级学科    应用技术      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园艺景观艺术设计  城市艺术照明设计
                                          城市建筑小品设计  山景水景艺术构建
                                          城市雕塑壁画艺术  古建筑艺术修护技术
                                          声光艺术设计工程  装饰装修工程技术
                                          建筑构造工程技术  建筑物理工程技术                                           

 

环境艺术可涉及的学科还有许多,上述环境艺术学科体系是侧重环境艺术实际工作角度而设计的,还可列入其它相关联的各类学科可达几十个。学科的分类要求,是十分科学而复杂的,以上的划分只是初步的概括,还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当代中国环境艺术已经在教育、科研、规划、设计、企业、市场方面形成体系。在社会的发展中,环境艺术迎着曙光破土而出,成为一个新兴行业,城市环境艺术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出了贡献,深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充满无限的生命力,前途无限光明。

 

 

第二节  中国环境艺术的三个历史阶段

一、对中国环境艺术史的认识

环境艺术在中国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久远。正确认识中国环境艺术从何处而来?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民族艺术继承与发展和向何处去的大课题。由于环境艺术在中国还是一门新型的学科和行业,环境艺术在学术上有不同的定义和争论,这是正常的也是十分有益的好现象。从这点上可以看出,环境艺术已引起了专家和社会的关注,必将更加深入人心,其结果一定是加快促进环境艺术的发展,这是令人欢欣鼓舞的大好形势。

任何新的理论的形成,都是由研究者给予其合理性的概念和科学的定义。环境艺术概念是近代提出的新理论,而在中国的古代,是利用“堪舆”“建筑风水”的文化观,对自然环境、人工环境进行艺术创造的。我国现存的一大批被世界公认的环境艺术文化遗产,充分说明了中国古代的环境艺术理念,最早产生于古老的建筑堪舆学。堪舆学是中国古代用于建筑选址、规划和设计为一体的传统文化,由于采用建筑风水观念选址建屋,因此也被俗称建筑风水学。建筑风水与算命的“风水先生”有根本的区别。堪舆学在环境艺术设计理念中,十分讲究生态平衡,强调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利用测绘方法,观测风水选择环境。风乃气,运用气的概念,认为万物皆生于气,气是无形而连续性的物质,水乃生命之源,因此择居要“藏风得水”,“背山面水”,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民居风水环境模式。堪舆学在环境的选择方面,对自然、生态、行为、心理、功能、安全、风景等各种关系都有所研究,蕴涵着环境艺术理念,与现在21世纪绿色、环保的概念在本质上完全融合。中国堪舆学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与现代生态环境科学原理,显然具有一致性。在建筑风水学中存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也有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文化,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继承发展中华文化。

对环境艺术的历史分期,目前还没有定论,有的认为,环境艺术是受西方影响,在近代才在中国产生,这种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是只讲了一个侧面,而忽视了重要的方面。这就是中国的环境艺术从何而来的根本问题。要知道,任何理论、概念都是历史的产物,是客观的反映,都是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完善与发展、更新与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名词都是由人来进行定义的,不一定都是物质本身发生了变化,而只是人的认知有了改变。例如:文化遗产概念,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70年代才提出的,并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合约》。从而在世界上有118个国家共552条收入世界文化遗产与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名录,今后还在不断增加之中。然而,自然遗产,山川河流,亿万年前就存在那里,不是因为你发现了,今天命了名才有的。不同历史时代的人们对它有不同的认识,不论任何人认识的是与非,都不能改变它的自然属性和存在。只是人们对自然环境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各异,采用的名词也不相同而已。“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的诗,对人们如何看待环境,分析事物防止片面,做了深刻讲解。不能对文化艺术、环境艺术的认定,从有“名”开始,而应从“存在”为依据。“名”是变化不定的,而“存在”是永远的。就拿中国的泰山来说吧,泰山在历史上被人们称为“五岳之首”、“天下第一名山”,秦始皇封泰山以祭天,把泰山作为皇帝封禅活动圣地。而现在被确定为“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今后还会有什么新名呢,目前还不知道,但有一点人们可以达成共识,这就是泰山决不会因其名字的变化而动摇,就象人们常讲的“稳如泰山”。通过上述认识,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对中国环境艺术的起源,应该从存在时算起,不应该从提出名词时才计算。基于这样的认识就可以对中国环境艺术史期进行探讨。

 二、环境艺术发祥阶段

中国环境艺术第一个历史阶段是发祥期。我国有悠久的环境艺术史,在中国的远古时代,可以寻找到中华民族对环境艺术追求的原始遗迹。中国的原始社会,是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根据近半个世纪以来考古发掘的历史文物证实,大约在二十万年前,人类进化到“古人”阶段,已发现的遗址有广东韶关马坝圩的“马坝人”湖北长阳的“长阳人”和较晚些的山西省襄汾丁村的“丁村人”等遗址和出土的大量资料说明,大约在二万到五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到“新人”时期。在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遗物,其中有内蒙古伊克昭盟的“河套人”、四川资阳的“资阳人”、广西柳江的“柳江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经考古工作者发掘,在山顶洞人遗址中惊喜发现,至今五万年前“北京人”就使用钻孔石珠和贝壳等雕刻的装饰品,认证了早在原始时期,华夏民族祖先们就表现了对美的追求和审美观念。


 图:山顶洞人装饰品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的“河姆渡文化”,发掘出彩绘陶器。在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5000年前的女性人体雕像,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文化艺术界的轰动,将中国人体雕塑艺术的渊源推到了史前,从此改变了中国雕塑艺术是“舶来品”的观点。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史,有大量的古代遗址和传统环境艺术优秀作品现存于世,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四川的“大溪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江浙的“青莲岗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青海的“齐家文化”、河南的“龙山文化”等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殷墟,位于河南安阳的洹水两岸,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在史册上有文字记载的商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具有代表性的是黄河流域,以河南渑池县仰韶村为中心的“仰韶文化”和以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的“河姆渡文化”,发掘出彩绘陶器。在辽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出5000年前的女性人体雕像,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文化艺术界的轰动,将中国人体雕塑艺术的渊源推到了史前,从此改变了中国雕塑艺术是“舶来品”的观点。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史,有大量的古代遗址和传统环境艺术优秀作品现存于世,遍布全国各地,其中著名的有四川的“大溪文化”、湖北的“屈家岭文化”、江浙的“青莲岗文化”、山东的“大汶口文化”、甘肃的“马家窑文化”、青海的“齐家文化”、河南的“龙山文化”等等。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殷墟,位于河南安阳的洹水两岸,面积达36平方公里,是中国最早在史册上有文字记载的商代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图: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我们在上述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可以看到我们的先人,在劳动的实践中创造了石器工具,在不断地提高生存质量的同时,还创造了人类最原始的精神文化,这就是对生活美的追求。各种装饰品、岩画、骨雕、玉雕、石刻、陶塑、走入人们生活环境之中,人类开始用艺术创造来满足精神和心理的需求。从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与环境、美与环境的评述中可以看到古人的环境审美观。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讲:“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由于手、发音器官和脑髓,不仅在每人身上而且在社会中共同作用,人才变为有能力进行更为复杂的活动和有能力提出并达到更高的目的。……与商业手工业一起,最后出现了艺术和科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类的进化过程,也是艺术与科学发展的过程,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也更加强烈。

2007年10月,作者到山东沂南北塞汉墓去参观,这是国家级保护文物单位,汉墓中的画像石,雕刻精美、内容丰富、建筑技艺高超,充分表现了汉代绘画和建筑艺术水平。大量的画像也反映了,在汉代时人们对美的追求与创造。在一个横额画像石上刻有“迎宾”图,石面横187厘米、高48厘米,减地凸面线刻。画面一层,刻迎宾图,左为一座曲尺形走廊式房屋,屋后植树,院内两条砖铺的路相交,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汉代时,人们就已经十分讲究环境艺术和重视礼仪。


 图:汉墓画石——主人迎宾,客人成列拱手鞠躬。

 历代的帝王将相为满足对物质和精神上享受,开始大量建造起华丽壮观的皇宫大殿、王府庭院,庙宇庵观、构筑花园,富贾巨商也建起自己的豪华庄园。这些建筑,环境艺术高雅,雕龙刻凤、镶银鎏金、装饰精美,艳丽辉煌。从现存下来的皇家建筑,北京故宫、西安皇城、沈阳故宫中,我们可以看到先民们,在环境艺术规划设计方面的高深思想水平,充分体现了皇权的威严、等级与秩序以及天、地、人和谐的关系,也反映了传统的道德文化和环境与艺术、人与环境的关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这是对中华文化环境艺术的高度概括。


 图:沈阳故宫

古老北京城的规划和布局,其整体环境艺术设计水平是相当高的,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据资料介绍,北京故宫是明朝军师刘伯温为永乐帝设计建造的一座皇宫,充分体现了堪舆智慧。整体结构是以龙形组成,天安门为龙头,金水桥为龙嘴,太庙、社稷为龙眼,东西长安街为龙须,太和殿为龙心,四方的角楼为龙爪,景山为龙鳍,钟鼓楼为龙尾,构成了完整的以龙为主体的吉象。在平面的布局方面,充分体现天圆地方、天地人的自然排序,讲究平衡对称的格局,以故宫为核心、以中轴线为标示,对道路系统、城楼王府、集市民居、各类建筑与环境艺术等进行合理组织,形成十分完善的整体环境布局。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北到钟、鼓楼,全长8公里,宫殿都沿着中轴线而建,达到了高深的艺术境界。

 在中轴线南端向北到正阳门,在笔直的大道两旁安排了名传海内外的天坛和先农坛两组建筑群,经过大明门(清朝改称大清门),就到了“T”字形皇宫前广场,广场南部收缩在东西两列千步廊之间,形成了一条狭长的通道。广场北部屹立着宏伟的天安门,护城河水在门前静静流过,汉白玉雕筑的金水桥和华表与天安门配伴和谐,引人入胜。

 

 


 图:北京天安门金水桥

进入天安门,就是紫禁城,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式精细的布局,完美的环境艺术设计,庄严稳重的皇权至上的气势,展现在人们面前。先看布局:紫禁城采用严格对称的院落式布局,按使用功能分区和主次关系、重要程度、等级差别有秩序的规划、有节奏的设计了建筑群的体量和环境空间形式,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布局的最高水平。


 图:故宫平面图

紫禁城内也有一条中轴线自午门至玄武门,同北京城中的中轴线相重合。功能布局划成外朝、内廷两个分区,严格按中轴对称设计构筑各等级院落。基本布局是明代的,现存明代建筑有百余座,除中和殿、保和殿外,东西六宫、神武门、角楼等都是明代建筑。在环境艺术构思方面,紫禁城总体设计充分体现了古制,如:在午门前建端门、天安门、大明门(即中华门,已拆除),表示太和殿前有五重门,象征“五门”之制。以前三殿象征“三朝”之制。内廷的乾清宫、坤宁宫象征天地,乾清宫日精门、月华门象征日月,东西六宫加起来是十二,象征十二辰,以乾东、西五所象征天干等。通过“意、境”创造,把建筑形象艺术化,更充分表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紫禁城南北长961米,东西长753米,用高达10米的城墙围起,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在城的四角,建有美观的角楼,在城的四面都设有城门。东面称东华门,西面称西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称玄武门(清朝改为神武门)。外朝是皇帝办公的行政区,由太和、中和、保和前三殿和东西侧对称构筑的文华殿、武英殿三组建筑群组成,在东南、西南设有内阁公署、国史馆等。


 图:故宫平面模型

前三殿在午门内,由门、廊庑(读hu虎)、配楼、角库围成矩形大院落,南面有三个门,正门是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的太和门,与午门之间形成一横长矩形广场。东西两面有通文华、武英二殿和东、西华门的照和门、协和门。广场内有金水河流动,同自天安门到午门的纵长广场,形成富有节奏感的艺术对比,使人在威严中感到水的柔情。

前三殿建筑组群,占地面积有85000平方米,是现存的最大的殿庭。太和门内殿庭中设计“工”字形的台基,和前面高三层的月台共同形成一个“土”字形的石台基座,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南而北依次而建。太和殿是外朝的主殿,殿内面积2370多平方米,面阔十一间,重檐庑殿屋顶,前有宽阔的月台,下设大殿庭,是皇帝举办大型朝政、庆典等活动的重要场所。中和殿在工字台基的中部,面阔五间,单檐攒尖顶方殿,用于供皇帝在太和殿朝政时休息。保和殿面阔九间,重檐歇山顶,用于接待宴会、举办殿试等活动。

 

 


 图:太和殿


 图:中和殿


 图:保和殿

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建筑由配殿、廊庑、门组成矩形院落,前殿和后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文华殿是皇帝听大臣讲书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斋居和召见大臣的地方。

内廷包括后三宫、东西六宫、乾东西五所。内廷是皇帝及皇后等家人居住生活区,主要分为三路,中路是在中轴线上的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称为后三宫。正门是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乾清门,它连接东、西、北三面的门、庑围成纵长院落。乾清宫和坤宁宫均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是内廷的正殿、正寝,是皇帝、皇后的起居之所。交泰殿面阔三间,是单檐攒尖顶的方殿。后三宫建筑组群的形制与前三殿基本相同,在后三宫东西两侧各有两条南北向的巷道,每巷自南向北各建有三宫,东西相加为六宫,六宫是妃嫔的住所。坤宁宫后的坤宁门通向御花园,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名为“宫后苑”,清代改称“御花园”。园墙内东西宽135米,南北深89米,占地12015平方米。御花园内古柏老槐、奇石玉座、金麟铜像、盆花桩景,园内景观层次分明,地面用各色卵石鑲拼成福、禄、寿象征性图案。园内的堆秀山是皇帝在重阳节登高之处,叠石独特、山道盘曲,下有石雕玉龙喷水,上有御景亭,登高眺望满园景色尽收眼底,环境之美,艺术之妙使人心旷神怡。


 图:御花园堆秀山


 图:御花园万春亭

 在立体空间上以故宫的三大殿作为皇城的中心,背靠全城制高点的景山,右依中南海,左傍什刹海,环绕护城河,御花园、北海公园相映成辉,山、水、路、桥、叠石堆山多姿多色,蕴含着丰富的意境之美。永定门、天安门、钟楼、鼓楼、东直门、西直门等与城墙四周的城门楼,构成了古城优美的立体轮廓线。闻名于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等建筑,表达了先人对天地的崇敬和传统的中华文化。北京古城的环境艺术与建筑布局特色是,封闭与开阔适度,静与动相呼应,实于虚适当,高低与大小适量、主与次适宜,自然与人工整体和谐,建筑环境的点、线、面形成最佳的整体艺术效果,可以说北京古城在世界城市建设史上,达到了艺术的顶峰,永远闪烁迷人的光芒。

 

 

历史的建筑和环境艺术是我们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积极地挖掘、保护、继承和发展。北京古城的整体环境艺术和皇家建筑,使我们看到了我国早在明代,就具有对城市整体环境布局严格的控制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在古代,不仅只是统治者追求环境艺术,在普通百姓之中也非常看重环境对人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三字经》中讲的“昔孟母、择邻处”,这个故事,广为流传至今。“孟母三迁”的故事,深刻的反映了先人重视环境的育人功能,孟子所以能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是因为他有个深知环境育人道理的伟大母亲。通过三次选择住地,最后决定在学宫(古时学堂)旁居住,使孟子从小就在朗朗读书声的环境中成长,从此喜爱学习,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孟子成名,人们归功于孟母是公道的,让我们读一下《三迁志》,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文曰:“慈母三迁之教。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乃去舍市旁,其嬉戏为贾人,习衒卖之亊,孟母又曰:‘此亦非吾所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蓫居。及孟子长成六艺后,因其废学而断机。”可见孟子的成功之路,是孟母之功,这也是古代对环境育人认识最明显而典型的事例。

通过故宫和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生活环境,对环境艺术的认知已达到很高的境界。当然先人对环境艺术的概念与我们当代人对环境艺术的认识是不同的,古代的艺术创作与现代艺术创作的出发点也有本质的区别。最根本的区别就是艺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古代的艺术是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用,现代艺术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但是从古代的文化遗产中,可以看到古代城市建设中存在着大量符合现代人环境艺术内涵的某些特质,这就是人们常讲的“历史的文脉”,也是我国环境艺术的源头。历史不能隔断,发展民族艺术特色离不开传统文化。先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文化艺术财富应该继承发展,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中国环境艺术的发祥期,应该从在考古中发现古代环境艺术作品开始的时代来计算。

三、环境艺术发展阶段

第二阶段是环境艺术发展期。近代人的追求不仅是“安居乐业”了,人们已经普遍的开始寻求更高的艺术境界和诗情画意、健康宜居的生活方式。

环境艺术在我国虽然有悠久的历史,但将环境与艺术作为统一体,提出环境艺术概念,进行理论研究和产业化建设是在现代开始的。作者亲自参加了开展理论研究,创办环境艺术团体,组织社会实践等工作,深爱着这项事业,通过20多年的探索有所体会,作者认为环境艺术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二个时期:

第一是感性启蒙期

时间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在这时期,随着人们对生存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认识水平的提高,在规划、设计、建筑艺术、文化各界中的有识之士,开始从生态学、环境美学、环境建筑学等方面研究环境艺术。

我们从中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林徽茵在《平郊建筑杂录》,对北京的描写中能体会到建筑、文化界对环境艺术“建筑意”的认识。

“无论哪一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渠的杀戮,他们所给的‘意’的确是‘诗’、与‘画’的。但是建筑师郑重的声明,那里面还有超出这诗、画以外的‘意’存在。眼睛在接触人的智力和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彩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与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潜意识里更有‘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凭吊与兴衰的感慨;偶尔更发现一片,只要一片,极精致的雕纹,一位不知名匠师的手笔,请问那时锐感,即不叫他做‘建筑意’,我们也要临时给他制造个同样狂妄的名词,是不?”梁、林先生的深情的描述,深刻的指出了“诗、画、意”发人深省;那“生活所产生的一个结构,在光彩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与的层层生动的色彩……”。这不正是人们苦苦追求的“艺术境界”吗?

在这一时期,我国一批从事建筑设计、艺术设计的工作者开始对环境艺术进行专业性研究。在此期间也受到国际上环境艺术理论的影响,从而加快了前进的步伐。20世纪60年代,在日本东京举办了《世界设计大会》,在会上把“环境艺术设计”作为研讨主题,会议上来自世界各国的建筑师、规划师、园艺师、设计师对环境艺术进行了深入研讨,对环境艺术的广义和狭义进行了分析和定义,对我国的环境艺术建设产生了良好影响,也有力的推动了环境艺术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第二是理性发展期

时间在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在这一时期,有两个要素促进了我国环境艺术的发展;一是1981年召开第14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主题确定为“建筑、人、环境”。二是1984年成立了中国建设文化艺术协会开始有组织的进行对环境艺术研究,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艺术发展,在1992年又组建了中国建设文协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简称环艺委),作者作为发起人和组织者之一,深感欣慰。从此在全国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环境艺术研究与实践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第一届“环艺委”由时任建设部副部长、两院院士周干峙出任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等专家任副会长,规划、设计、建筑、专业大学的教授等各方面专家岀任理事,从组织上保证高水平、高起点。“环艺委”的成立在国内外引起了良好反响,得到各界专家、社会名流和各级领导的热情支持。开展了全国性环境艺术活动,其中产生较大影响的有:

 举办了“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评选活动”,评选出1984---1994年,中国环境艺术优秀项目10个,提名奖11个。

根据钱学森先生的建议,与中国城科会联合举办了“山水城市研讨会”。

举办了以住宅文化为主题的“住宅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举办了以建筑文化为主题的“当代建筑文化十年纪念会”。

举办了以环境艺术为主题的“城市绿化、美化、环境艺术研讨会”。

举办了以校园环境艺术建设为主题的“全国校园环境艺术建设先进经验交流会”。

举办了以理论创新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建设环境艺术高峰论坛”。

举办了以生产实践为主题的“环境艺术论坛暨中国环境艺术示范工程交流会”。

 



 图:1995年在北京建设部召开中国当代环境艺术评选会议


图:全国城市绿化美化环境艺术研讨会会场


  图:全国城市绿化美化环境艺术研讨会会场


  图:首届中国建设环境艺术高峰论坛


  图:示范工程经验交流会(作者总结发言)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深入地开展产业文化研究,在理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了700多篇论文,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等新闻单位对各项活动进行了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人们对环境艺术的关注,有力的推动了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

 

 

四、环境艺术产业化阶段

第三阶段是环境艺术产业化。时间在上世纪末到本世纪的现今时期。“环境艺术”作为理念,是近代提出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在自然资源遭受严重破坏,城市环境受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人们提出了环境保护理念。而环境艺术是在城市文化特色被侵害的状态下而产生的。在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城市“特色危机”,1987年亚洲建协在马尼拉开会主题就叫“特色的危急”,可见这个问题的严重程度。在中国的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南方北方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文化趋同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住宅区的楼房的样式、色彩都是一个模样,经常出现小学生放学回来找不到自己家门的情况,有时就连大人也会一不注意就走错门。城市的“千城一面”,住宅建筑的“一张图纸、一个标准、一个模样”,环境艺术严重欠缺的现象,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社团组织、专家学者和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开始探索城市特色,环境艺术开始走向社会的大舞台。

1990年,时任中国建设部部长的林汉雄在《城市环境美学研究》一书的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从全国范围来看,千城一面和城市脏、乱、差的状况急需根本改变,特别在城市物质条件逐步改善以后,人们对精神方面的追求日益提高,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领域不断扩大,城市文化内涵的发掘,城市特色的探求已经成了城市工作者的热门研究课题。”“由于城市中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与城市环境如此接近,因此,城市环境美的研究和实践为广大群众所关心,为广大群众所参与。这种美学与城市建设实践紧密结合,使美学从哲学家的科学殿堂里走了出来,从美学家的书斋里走出来了,走向社会的建设实践,走向广大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通过上述记载,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在二十世纪80年代时期,广泛开展城市环境艺术理论研究和城市文化建设活动的热烈局面,它记录了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城市环境艺术建设的历史足迹。经过30来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艺术已发展到产业化阶段。

环境艺术产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历史人文景观的环境艺术的意识显著增强。

二是我国城市建设规模之大,速度之快居世界之最,对环境艺术品的需求量猛增,从而产生了一系列环境艺术产品生产企业。

三是在住宅、社区、校园、街道、商业、文体场馆、城市广场、公园、公共场所等各个方面都讲究环境艺术设计和追求环境景观效果,不断提升文化品位,从而形成了巨大的环境艺术市场。

四是为了适应环境艺术市场,各环境艺术设计院(所、室)、环境艺术工程公司、灯光照明艺术公司、水景艺术工程公司、绿化美化景观艺术公司等各种设计、施工企业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新兴的环境艺术行业。

五是全国各大专院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开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或景观设计学科,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全国培养环艺人才数以十万计,形成了雄厚的科技人才资源队伍。

 通过上述五个方面可以看到,一个以科研、教育、规划、设计、施工、市场、经营为一体的新兴环境艺术行业,伴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应运而生。这个新兴的环境艺术行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环境艺术行业的产值,数以千亿元计,环境艺术这个新兴行业已经迈进产业化阶段,充满着青春活力,生机无限,前程远大。当前我国环境艺术得到快速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已形成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兴行业,大步迈进了产业化发展的阶段。当然这只是进入产业化的开始,距离可持续发展还有很长的路程。

更多见《中国城市环境艺术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