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居住文化

  • 更新时间:2014年11月15日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张元端

所谓“文化”,我国字典的解释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教育、科学、文艺等”。
国外学者对“文化” 的定义是:“一个特定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整体”,“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人类社会实践的一切成果”。
据此,“居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特定的居住生活方式的整体。它既包括物质的硬件,又包括知识、精神的软件,是人类在居住范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主要依赖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科技的长足进步,引致我国在居住文化方面发生了传承文脉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新的飞跃。反过来,新的居住文化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改变着人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所谓“居住改变中国”,就是这种反作用的高度提炼。
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新居住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就是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管理中全力关注人性空间的营造,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的需求,包括居住的舒适性、安全性、私密性、归属感、社会环境、文化品味等等。一切实施举措都要为人的健康、舒适着想,为丰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着想。“天人合一”就是既重视居住区人文环境的营造,又重视住区自然环境的保护、利用和营造,使居住环境中的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具体说可以列出以下12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人居环境生态化。我国传统民居历来注重生态环境,我们的祖先总是尽量选择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的地方建造住宅。即使地处寸土寸金闹市的民居,也设计了可以种花植草、气息清新的庭院和天井,或者是叠石为山、聚水为湖、绿树掩映的私家园林。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温度,防止噪声侵扰和灾害侵入(如高院墙、风火墙等等)。总之,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小生态环境。
新居住文化在继承这个传统的同时,又依托于发达的现代科学技术,把生态理念的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先是“节资、节能”理念的建立,从而引发了“绿色建筑挑战”的实践创新行动。后来,又向深度和广度挖掘拓展,形成了“生态”理念,并建设了一批“生态”、“绿色”、“健康”住宅小区,使居住环境的整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科学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当前,由于发现一些住宅小区简单地把“绿色”等同于“绿化”,“美观”等同于“景观”,而尚未涉及到“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的科学内涵。于是,又产生了“生态量化”理念,着手研究制订小区环境的生态量化指标和其评价体系。同时,人们逐渐地意识到要把由于生态结构健全所表露出来的那种生气蓬勃、生机盎然的美感,作为人居环境审美的最高境界,在小区建设中努力追求“生态美”。
人居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两个部分。
室内生态环境:主要有居住面积、功能分区、结构布局、日照、通风、温度、湿度、防火、隔音和节能、节资等方面的生态指标要求。而玻璃幕墙、景观灯光等造成的光污染,以及装修不当造成的空气污染,则是亟待解决的新出现的生态问题。
室外生态环境:最重要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化率,以及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因素的质量。当前,尤其是要充分重视绿化树的问题。
最近,到几个绿化较好的住宅小区去参观。一方面体验到小区开发者对绿化树的充分重视,注意了乔、灌、草的合理优化配置,一度出现的“重草轻树”现象已有所扭转,“小树林”取代了“大草坪”;另一方面也感到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尚未全面发挥绿化树的多种功能。
树木作为小区绿化的主体,有以下几种功能要充分发挥:
(1)生态功能。采用大片草坪尽管能使小区在短期内见绿,但遍植生长虽然较慢的高大乔木、下铺硬质地面或小面积草坪的绿化形式却更能充分发挥树木的造氧功能,符合生态和人与自然亲近的需要。
(2)景观功能。树木是小区的重要景观。无树不成景,从这个意义上说,树木是小区的主要景观。现在的问题是要进一步强调多种植乡土树种。树木是城市文化、当然也是住区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各个城市不同的乡土树种,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各个城市的风土特色。现在很多城市都已重视这个问题,不再盲目攀比地引进外地的奇花异树。
(3)林荫功能。“绿地不少,绿荫不足”,是一些小区绿化的通病。许多城市的居民(包括笔者在内)都会怀念道路两侧法国梧桐绿树成荫的情景。因为当夏日炎炎时它遮天蔽日所提供的荫凉,使行人受足了恩惠。现在有些城市为了所谓的“上档次”,把行道树换成了小树型、小树冠的名贵树种,而路上行人只好顶烈日、冒酷暑,能不发怀旧的感慨吗?要竭力提倡在小区里多种树、种大树,改变绿荫不足的现状。
(四)遮档功能。树木的这一功能,大概是被利用得最差的了。一些非常漂亮的住宅小区,既有造型优雅的住宅建筑,又有秀丽宜人的花园庭院,更有“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之类的四围借景。但不能使小区景观臻于尽善尽美的是,抢入眼帘的也有“煞风景”的不良或不宜景观。尤其是跻身市区内的住宅小区,这种与小区氛围很不协调的不良或不宜景观就更加多。那么,用高大树种来把它们遮挡住,应该是最佳的处置方案了。
(5)减噪功能。树木消减噪声的效果并不比“隔音墙”差。而且更胜—筹的是还能成为景观。位于市区或特殊地段(如铁路、公路沿线)的住宅小区,应在四周营造隔音林带,充分利用树木来减噪,努力实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二)住区布局分散化。我国正在向城市化国家大踏步前进,去年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0%。这是一个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关口和关键时刻。处理得当,城市就能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处理不当,就会留下许多城市化后遗症。
从国外的教训看:城市化前期,人口大量涌进城市中心区,并造成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城市化后期,人口从环境很差的市中心搬到环境好的郊区,并由此造成城市中心“空洞化”现象,于是又要反过头来“振兴中心区”。
从我们自已的教训看:以往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单个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旧城难以改造,带来各种问题。
有鉴于此,必须在城市化的前期就切实注意不要让流向城市的人口都集中到市中心区和旧城区,而应该在城市周边发展新城镇,筑起一道“拦水坝”。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采取“开发新区——松动旧城——进而改造旧城”的科学发展模式。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少了很多,旧城人口密度过高。如果局限于旧城范围内改造,很难成功,甚至愈改愈乱,还把一些文化遗迹破坏掉了。采用“开发新区——松动旧城——进而改造旧城”、把居住区分散到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区的发展模式,既可以避免城市化前期人口大量涌到城市中心;又可避免城市化后期因人口大量迁出中心区而造成城市中心区空洞化。从而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路子。
一部分城市居民在郊区居住、到城区上班(有的论者将此称为“郊区化”),成为新居住文化的一个鲜明特征。
(三)住区规模大型化。住区布局分散化以后,城乡结合部和近郊区成为住宅开发的首选之地目。目前,这些地带的大型住宅区比比皆是。这种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人口集聚和造城运动,是新居住文化的重要表现。它迅速地改变着城市的格局和社会的空间形态,对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四)建筑结构高层化。鉴于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尤其紧缺,居住向空中发展势在必然。居民从小平房、大杂院到住高楼这种生活方式即居住文化的巨大变化,已逐步从过去的惧避心理转变为响往“一览众山小”、眼界开阔的高层住所。
(五)造型风格多样化。住宅造型是居住文化的重要体现。过去的住宅往往是造型呆板,千篇一律的“火柴盒”。现在随着住宅商品化的发展,建筑造型日趋多样化,百花齐放,琳琅满目,各领风骚。
目前建造的住宅,大致有三种风格:①传承本土文化。亦称“中国古典复兴风格”,主要体现在屋顶、装饰符号、色彩和空间处理以及浓郁的地方色彩上。②再现欧陆风情。亦称“西洋古典复兴风格”,有罗马式希腊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西班牙式、折衷式等。豪华别墅多照搬复古,而其它类型住宅则往往是在门窗入口或建筑顶部作适当处理。③中西合璧。兼采中外不同风格,进行有创意的组合。
采用“中国风”好,还是“欧陆风”好?见仁见智,至今尚未达成共识。我觉得既不宜搞得千篇一律,也不宜刻意抑此扬彼,而是要因地制宜。一个重要的原则是:达到生态、经济、文化艺术这三个观点的协调统一。例如,保持与周围环境的协调亲和;从市场需求出发,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审美观点;经济实用,即使是豪宅也有经济实用的问题等等。
对于欧陆风格建筑:(1)从泛文化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亦可为我所用;(2)从现代居住要求上看,它有很多长处,如采光好、适宜于高层建筑等。而我国有一些传统形式的住宅用于高层建筑就有困难。但是,欧陆风格也应尽可能地本土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的居住文化。要尽量把外来的居住文化和本土居住文化融合在一起。否则,一眼看去,就像到了外国,这也不大好。要尽量挖掘我国居住文化的精华,也不排除吸收外来居住文化。
(六)功能配置合理化。人们对住宅的要求,已从过去的着重解决有无问题(生存型)逐步转变为解决优劣问题(享受型),要求以舒适、健康、实用、安全为目标,对住宅内部功能区进行优化和细化配置,合理分配各功能区的面积,以及私密性的保障等。目前,住宅的功能分区越来越细,每套住宅己从六个空间格局(卧室、起居室、餐厅、厨房、卫生间、阳台)增加到八个空间格局甚至更多,如增加了电脑房(书房、工作室)、储藏室等。特别是动区和静区的分隔,避免了互相干扰的烦恼。对入口、起居室、餐厅等礼仪空间(即动区)和卧室等私密空间(即静区)的设计,也精益求精。主卧室不仅要放在开敞、舒适度好的位置,而且还将其空间细分为睡区、坐区、卫生区和壁橱区。根据人性化的要求来进行功能空间的细分和组合设计,已成为造精品、创品牌的有效途径。
目前,评判一个好的户型,至少有三点已引起消费者的特别注意:一是各功能空间的位置摆放是否合理;二是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分配是否合理;三是动区、静区是否实现有效的分割。
(七)住宅设施现代化。一方面,以厨房、卫生间设备的创新和成套供应,以及生活能源的变化为基础,引发了“厨房、卫生间革命”,面目一新的厨房、卫生间成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鲜明符号;另一方面,宽带网进入了小区、电子保安设备普及。日益完善的信息服务设施,使许多住宅小区不仅为居民创造了既安全又开放、信息灵通、通讯便捷的生活条件,同时也提供了居家经商等等的办公条件。
(八)室内装修普及化。对住宅进行不同程度、不同挡次的装修,已逐渐成为时尚。同时,在商品房开发中,精装修房也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九)庭院景观园艺化。新开发的住宅小区继承了我国民居带私家花园的传统居住文化,使我国作为园林大国的杰出造园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实现了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美好理想。许多住宅小区已成为城市的靓丽景点。
中国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屏联、题刻、雕塑等有机组合而成的艺术品。它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融协调。既讲究自然意境,认真师法造化;又重视人文意境,充溢诗情画意。追求的是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与自然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让人们在享受都市文明的同时,融合于充满自然气息的氛围之中。这与西方园林的风格是迥然不同的。西方园林则表现的是一种“人”与自然相对,由“人”去加工自然、静观自然的风格。目前的许多住宅小区,或展现中国园林的神韵,或引入西方园林的异彩,或中西兼用,将中国园林的精巧融入欧陆园林的开阔之中,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的新居住文化的内涵。
我国明代杰出的造园家计成,撰写了世界最早的系统全面地总结造园艺术的专箸——《园冶》。书中高度概括地指出:“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所谓‘因’就是因地制宜;‘借’就是借景取胜;‘体’就是规划得体;‘宜’就是布置得当(合宜)。这四个字堪称造园艺术的要领。
作为住宅小区的重要配套组成部分的园林景观,如何考虑其“体”、“宜”、“度”的问题呢?按照规定,小区绿地率一般应达到30%以上。按照这个要求,大型住宅小区就可以按照三类、四级景观层次来配置。三类即点、线、面。四级即中心花园--组团次中心花园--庭院景观--道路两侧景观。中心花园和组团次中心花园(面)可按照“静观”要求来规划,建造一些主体景观和宜坐宜留的园林设施。庭院景观(点)可以种植花草为主,配以坐凳和少量亭榭等小品建筑。周环楼宇的小区道路(线),可视同游览线,按“动观”要求来规划。道路两侧种草栽花,间设小品。并用道路来串联各处景观,路引人随,移步换景。这样,既将基地周围的美景引入居住区,又把小区内的美景引到每家每户的窗前,做到推窗见景。从而使各住宅单元均享小区景致,充分体现“均好性”。还可以酌情设计一些大面积的取景门、窗,更好地使小区景观融入温馨的家居生活之中。
但是,当前要十分注意防止一种倾向,即在小区景观、绿化美化上做足了文章,而却没有切实地在营造住宅内部生态环境上下功夫。因而必须强调,首先的和主要的是营造好住宅内部的生态环境。随着居民的居住消费意识的进一步成熟,终究会把与他们相伴时间最长的室内环境,作为购房时选择比较的主要视点,作为认定住宅品牌的首要条件。针对目前一些小区的状态,有必要大声疾呼更加重视室内生态环境的营造,切实避免误入华而不实的歧途。
因此,在营造小区景观时,要特别强调经济实惠。既要顾及造园工程近期的建造成本——这关系到售价和开发利润;更要顾及长期的养护成本——这关系到物业管理费用。国外住宅小区的景观设计大都崇尚朴素,经济实惠,很少有不必要的铺张设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
我国作为园林大国,在造园艺术宝库中,也有许多强调经济观点的论述。兹列举如下:
1、造园占地面积应适当控制。好的小区景观,不仅是为了达到“人”能够接触自然、与自然交流的目的。而更重要的目的是:增进人与社会的接触,即人与人的交往沟通。对此,在景观设置和“宜人尺度”上要予以充分考虑。亦即造园艺术仍然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是为艺术而艺术。
 中国造园技巧特别推崇“小中见大”的传统手法。即所谓“显露者浅、蕴含者深,园园相套、层层推进,又隔又通、步步见景,咫尺之间,千回百转”,园景层出不穷。国外一些学者也从“舒适”和“亲切感”的角度,对庭院空间进行了“宜人尺度”的量化研究。他们认为,室外空间尺度过大,会形成缺乏“人性”的、旷散的消极空间。真可谓中外所见略同。
鉴于小区用地很珍贵,不能动辄辟地若干亩,搞大广场、大草坪。大而无当,既浪费资源,又增加业主的负担。尤其是那些规模较大的小区,周边的居民对中心花园等公共空间的共享度很差。不如将小区分为若干组团,楼座摆放成围合、半围合空间,每个组团分设小型花园和若干个庭院景观,则居民受“均好性”之惠多多。
2、大面积草坪和喷水池应慎用。草坪的建造和养护费用均较高,可作点缀、穿插用,不宜作为主景。与其建造喷水池,不如开辟水面来得实惠。曲水一泓,岸边多种花树,水中遍栽芙蕖,春来花红叶绿,夏至碧荷飘香,配以亭榭曲桥,可观可赏,可休可憩。有条件的可配建露天游泳池,既实用,又提高了小区的档次。
 3、造园材料应尽量本地化。园林有其个性,更有其地方性(本土性)。不重视本地的造园材料,而从数千里之外购运奇花异石。其弊有三:一则价格昂贵,成本不菲;二则因气候差异,有些外来花树难以存活(我国南方造园易,北方造园难,主要是植被存活问题);三则失却本地风光特色,形成千篇一律,“此景到处见,到处见此景”,情趣索然。因此,必须坚持小区造园的本土性。外购奇花异石,略作点缀,未尝不可;全部引进,则入歧途。我常存疑问:一些外购花草繁多的住宅小区,两三年后,因气候和维护费用等原因,景观能维持多久?如果是这样,又何必由于这些而增加成本和售价呢?
4、提倡“粗粮细作”。考察一些小区的经验,采用普通的建筑材料,经过匠心独运的设计、构筑,亦可造就不凡景观。建筑材料如此,花石草树亦如此。而有一些小区,采用了许多名贵材料、奇花异树,但因匠心稍缺,造园效果亦不见佳。
5、善用“借景”。这是一种最经济的造园手法。小区景观的生成,必须造景与借景并重。我国许多名园都擅长使用这一手法,有所谓“远借”、“邻借”、“仰借”、“应时而借”等诸多技巧。不费分文,就丰富了园林的景观。因此,我们在作小区规划时,要巧于因地借景。
一是借“外景”:凡小区远近目力所及的美景,都可以汲引到小区景观之内。为此,就要妥当地布置楼座,避免把可借之景挡住。而对一些影响小区景观的“外景”,则可种树以遮隐。目前,时兴一种“水景住宅”,有的是沿江而立、傍湖而踞;有的是在小区内用人工挖出小河一弯、碧池一泓;有的则在小区内点缀以叠形瀑布、中庭泳池。而另有一种“水景住宅”则完全是靠“借景”来实现的,一楼突兀当空,凭窗远眺,便有或江或河、或海或湖的美丽水景映入眼帘。
二是借“内景”:如因造园需要而必须用实墙分割空间的,可以在墙上开窗借景或作镂空处理;还可以采用首层架空的手法,使小区内景观通透、流动,丰富视觉。有的小区利用首层架空作存车或休闲场所,则更具经济实用效果。
三是精心设计好阳台。阳台是连接住宅与景观的重要结点。观景阳台和操作阳台因使用功能不同,在设计上应有所区别。阳台围栏的设计也应多加斟酌。
6、奢俭有度,繁简得体,不事铺张。营造小区景观,切不可当成公园或植物园来建造。因为小区的主要部分是住宅建筑,我们首要的和主要的任务是把住宅本身规划设计和建造好。故一定要把握好两者的区别,做到小区景观“奢俭有度,繁简得体”。景观设施水平应当与小区档次相匹配对应。即便高档小区,也要把建造成本尽量用于住宅本身,避免景观设施的过度铺张。造园并非是假山堆得愈多愈好,花草品种愈多愈美。实践证明,如果在小区造园中贪多贪大,遍地堆石,花树繁杂,以品种多来斗奇争胜,不仅不美,反而觉得“闹得慌”,需要“减肥”。
7、充分保护与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地物。土地开发不一定要把地面都推平,而应看情况尽量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地物。楼座布置可以“以山就势”、“以坡就势”“以水就势”来摆放,采取缓坡式或台阶式,营造“台地小区”的氛围。像重庆市山城,何等美丽壮观。景观营造则尽量利用原有的山石、水系、树木等天然胜景和文物古迹来造园。既节省了工程费用,又能够凸现自己的特色。曾见有的小区引入附近的活水,造成水景;而有的小区却把原有的水面填掉,又重新花钱造水景。两种思路,高下自分。
(十)社区氛围亲情化。许多小区开发商和物业管理商都花大力气来营造充满着“家庭亲情、邻里亲情、物业服务亲情三位一体”的小区氛围,使我国尊老爱幼、亲亲睦邻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重放异彩。
近年来,一种既区别于一般的住宅小区,又区别于单一的老年住宅小区或老年公寓的“亲情社区”已现身于新居住文化之林。这种“亲情社区”是以维系和增进家庭亲情为主、老年住宅和普通住宅混合布置、两代或多代人同住一个住宅小区、一个住宅楼、但各有各的独立的生活空间、可合可分,从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努力追求住宅人性化、充溢着人文关怀的新型社区。子女到老人住处仅相隔所谓“一碗汤距离”,即子女煲一碗热汤送到老人住处不会凉。这无疑是适应我国老龄社会到来的一种新居住文化。我们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正在组织试点,加以推进。
(十一)住宅产权私有化。住房制度改革以后,大部分公有住宅都卖给了原住户,每年新开发的商品住宅90%以上是卖给消费者个人。居民的置业意愿空前高涨,成为现代居住方式的一个突出部分。
但这里要说明一点,所谓“住宅产权私有化”,只是说买房子的多起来了,而决不是提倡解决居住问题都要去买房子,因为也要提倡租房子,租、售并重。在发达国家,租赁住宅的比重也是很大的。美国住房私有率就仅为60%左右。
(十二)物业管理社会化。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以住宅和居住环境的维护保养为中心任务的专业化物业管理,为住宅使用寿命的延长和住宅财产的保值、增值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以上罗列的新居住文化的十二个“化”,还很不全面。而且这个所谓的“化”,也不是“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那种“化”,只是表示了一种发展趋势。
新居住文化还方兴未艾。今后我国居住文化发展的主题仍然是传承文脉与开拓创新相结合。

二00四年十一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