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亲水住宅并不是欧美的“泊来品”,而是地道的国粹。
自古以来,我国择居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依山傍水,尤其是傍水而居。
据对四五千年以前我国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当时的母系氏族公社由于从事农业生产而定居下来,其聚落遗址多位于河流两岸的阶梯状台地上,或者在两条河交汇处比较高亢平坦的地方。
这一择居原则,贯穿了华夏五千年文明史。
随便翻翻古诗,就可以看到“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唐.杜荀鹤《送人游吴》,枕河即临河),“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唐.戴叔伦《题友人山居》),“细雨轻烟笼草树,斜阳曲水绕楼台”(宋.欧阳修《浣溪沙》),“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溪连舍下衣常润,山带城边日易斜”(南唐.徐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这样的描写亲水住宅的诗句。
孔子在《论语》中说:“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意思是聪明的人喜爱水,仁德的人喜爱山。大概因为时至现代,聪明的人越来越多,所以都愿意选择亲水住宅。亲水楼盘也就大行其道了。
人们之所会有亲水的情感,可以从生态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理解。从生态学角度看,水是生命之源,水体有调节气候、滋养生物(包括植物和动物)、有益健康的功能。从心理学角度看,小桥流水、碧波荡漾,是可以怡情养性的美景。
(二)
所谓亲水住宅,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人造亲水住宅。也称为 仿生水景住宅。例如,在小区内用人工挖出河道、湖泊,清溪几弯、碧池一泓;或在在小区内点缀以跌水、喷水、涌水等水景。不少小区都比较注重面状水景,即开挖人工湖泊,并配合点状(如喷泉)和线状(如瀑布)水景。
第二类是天然亲水住宅。例如,沿江河湖海、因地制宜建筑的亲水住宅;
此外还有一类是靠“借景”来实现的“准亲水住宅”。虽然离水系较远,但在高楼上凭窗远眺,就可以看到或江或河、或海或湖的美丽水景。可以称它为“水景住宅”。
(三)
我们现在要讨论的亲水住宅,主要是第一类亲水住宅,即人造亲水住宅。有以下几个原则要深入研究:
1、生态优先原则。即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和营构住宅小区内的水系和水景,求得最佳的调节气候、有益健康的效果。
一个是如何保持水体的清洁、无污染的问题。 “亲水住宅”的人工河湖如果不管理、不调水,时间一长,清水就会变成死水,水体浑浊、异味扰人。解决这个问题,是亲水住宅能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据了解,有些城市解决得较好。据上海普查,人工水体水质比自然水水质还要好,甚至出现3类水。前几年,上海也曾经出现过小区开发的河道成“臭水沟”的情况。这几年,由于开发商重视人工河道的管理,采取了定期调水、生化处理、物理处理,以及采用水位落差或柱状喷射的方法,使空气和水进行交换,保持水的含氧量等多种措施,使水质得到了改善。
另一个是水景与植被优化配置的问题。有的水景只重视在水边铺草坪,而忽视了水边种树。这是需要改进的。从调节气候来看,必须在水边种树,才能形成一种清新湿润、凉爽宜人的小气候。所谓“高树深池,阴翳生凉,水殿风来,溽暑顿消”(陈从周教授语)。从构园造景来看,也必须在水边种树,方能相得益彰,形成美丽景观。所谓“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唐.晏殊),就体现了这种意境。现在有许多沿江河的住宅小区,多采用在小区临水的一边修建绿化带,或将小区的花园建在临水一侧,效果就很好。
2、经济实用原则。一是要考虑建造成本,这关系到楼价。目前有的住宅小区,人造水景的面积越做越大,个别的已达10万平方米以上。这样一来,就加大了建造成本。例如,某小区内规划设计的2万平方米人工湖泊的造价为50万元人民币。还要引进全套活水循环装置,代价不菲。有的个案表明,建造成本比周边物业要高出200-300元。二是要考虑运行费用,这关系到进住后的物业管理成本。由于水景管理维护费用,主要是水质污染管理上的费用,导致管理成本加大。三是要符合节水、节能的要求,尤其是水资源和能源紧张的地区,更要通盘考虑。因此,在造人工水景时不可不算经济帐。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经济实用原则,防止一味求大而不经济实用。最经济的当然是利用天然的江河湖海水系。
3、因地制宜原则。首先,最根本的一条,是要审地度势。根据自然环境的条件和经济实用的原则,因地制宜。有条件做水景的,可做水景;没有条件做水景的,则不必硬做。水景的形式,开湖挖溪亦可,以跌水涌泉作点缀亦可。水景的形成,造景亦可,借景亦可。
其次,根据小区规模的大小,因地制宜。亲水住宅可以做成贴水式和依水式两种格局。贴水式就是枕水而筑、紧贴水面、住宅如浮水上。就是这种格局的典型。依水式则是环水而建。大的住宅区场地宽畅,一般可以采用依水式;小的住宅区场地逼窄,可采取枕水式,以有利于节约用地。
我国造园艺术中还有一种“旱园水做”之法,园中本来没有水,但利用假山之起伏,平地之沉降,通过地形地貌的对比,产生 “无水而有池意”的境界。 其缺点是单纯从景观出发,而缺乏调节生态的作用。
4、文脉传承原则。水的自然属性,举世皆然,其分子结构一律为氢二氧一,水体也没有一定的形状。那么,如何来实现文脉传承呢?这就要把水和景联系起来,水景是有文化传承的。
首先,自然或人工形成的水体的形状可以不同。湖塘、河溪、跌水、瀑布、喷泉,形体各异,再加上堤岸可曲可直,更使水形水势变化万千。
其次,驳岸可以用土用石,或土石相错,也可以用水泥砌筑,风貌各异,情趣迥殊。
再次,水边的花树植被、山石、亭台、雕塑小品、甬道、匾额题辞(辞出而景生)等等都可因地而异、因园而异。上述种种,就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各个要素,使水有了文化性。
我们中国是园林大国。在造园文化艺术的宝库中有许多举世闻名的水景佳作。我们一定要把它很好地传承下来。国外水景的长处,我们固然要吸收过来,经过一番本土化的消化功夫,为我所用。但我国造园艺术中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就充满了与自然融合、回归自然的思想。“以少胜多,小中见大”,则体现了绝妙的艺术构思和经济性原则。还有,明代造园巨匠计成所提倡“因、借、体、宜”原则,所谓“园林巧於‘因’、‘借’,精在‘体’、‘宜’”。 ‘因’就是因地制宜;‘借’就是借景取胜;‘体’就是规划得体;‘宜’就是布置合宜。这四个字堪称造园艺术的要领。
特别是水景要有地方特色。北京的皇家园林的水景、江南私家园林的水景、岭南园林的水景等等,都各自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些都要很好传承。要防止雷同化的倾向,不能搞得千篇一律。
2004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