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居环境与新城镇发展战略(发言提纲)

  • 更新时间:2012年04月09日

一、理论部分
  1、人居环境是人类居住环境的简称。
  人居环境是相对于“人”这个居住主体而言的。
  人居环境就是人这个主体周围的生物和非生物条件的总和。生物指动物、植物、微生物。非生物条件指空气、土壤、水、岩石等等。这些都是人居环境的组成要素,也可以称为环境资源。
  环境资源的另一种分类方法就是分为人文环境(建筑物、人工景观等)和自然环境。
  人居环境就其范围而言,又可以分为多个层次:全球—国家—城市—居民点(住宅小区、村庄等)。
2、人居环境的创造和改善,既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也是一个与人类存在而共存的永恒主题。而在当前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人类的祖先非常懂得选择好的人居环境。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为了御寒与躲避野兽侵袭,选择了“巢居”、“穴居”的居住环境。后来,在地面搭起了茅草屋。再后来,有了砖房。我们的祖先总是尽量选择倚山傍水、自然环境优越——优良的人居环境来建造住宅,总是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住宅小生态环境。即使地处寸土寸金闹市的民居,也设计了可以种花植草、气息清新的庭院和天井,或者是叠石为山、积水为湖、绿树掩映的私家园林。并通过建筑结构的变化来改善日照、通风、温度,防止噪声侵扰和灾害侵入(如高院墙、风火墙)。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以来,人居环境遭到了破坏。一方面,工业和生活的废气、废水、废渣、垃圾等等,使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自然资源,特别是森林植被的滥用使人居环境日益恶化。另一方面,“建设性破坏”使人居环境受到了严重损害。城市的急剧膨胀,使人居环境每况愈下,空气污染、水质下降、交通堵塞、居住拥挤等“城市病”日益严重。
  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工业和人口的大规模集聚,既让人类享受到了空前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也让人类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
  于是,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的问题,引起了全人类的重视。

二、战略部分
  对自然环境(或称为自然资源)的保护,主要是对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对人文环境(或称人文资源)的保护,则主要是解决好传承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战略原则:
  1、生态优先战略
  生态是物种生存状态的简称,希腊文原义是“人与居所”。物种的生存繁衍,要靠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生态平衡”、“生态结构健全”来维持。
  现代住宅,依托于发达的科学技术,把生态理念的实践不断推向新的高度。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先是“节资、节能”理念的建立,从而引发了“绿色建筑挑战”的实践创新行动。后来,又向深度和广度挖掘拓展,形成了“生态”理念,并建设了一批“生态”、“绿色”、“健康”住宅小区,使居住环境的整体性、根本性、系统性、科学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深度。而由于发现一些住宅小区简单地把“绿色”等同于“绿化”,“美观”等同于“景观”,而尚未涉及到“生态”、“绿色”、“健康”的深层次、多角度的科学内涵。于是,当前又产生了“量化”理念,着手研究制订小区环境的量化指标和其评价体系。
  人居环境包括室内居住环境和室外居住环境两个部分。
  室内人居环境方面:在住宅规划设计中的容积率、绿化率、建筑密度、建筑物间距、宜人居住面积,以及日照、通风、保温、隔热、隔音等技术规范指标,实际上也是生态指标。而现在光污染(玻璃幕墙和景观灯光造成的)和装修污染则是新出现的生态问题。
  室外居住环境:最重要的是住区的大气、水体、土壤等的环境质量,尤其是植被的造氧、造荫功能的发挥。
  改善人居环境,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结构”,消除污染。这是人居环境建设要优先考虑的问题。而从美观的角度来看,人居环境审美的最高境界就是“生态美”,即健全的生态结构所表露出来的美感。
  2、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要指合理利用和节约使用资源。如节能、节水、节地等。节能,就是要有效采取建筑物的保温、隔热、通风技术措施,并尽量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无污染清洁能源。节水,要大力推行中水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少建或不建大草坪等费水项目。节地,不搞大广场,不搞占地面积过大的别墅等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讲的人居环境因素,或称环境资源,尤其是稀缺资源,可以长期地持续地利用。例如,要有计划地批地,不要一下子把地用完。
  3、文脉传承战略
  即保护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脉络。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不能光是到历史典籍中去寻找,而要体现在现存的名胜古迹、古建筑、风土人情、自然遗产等方面。目前,这方面、尤其是古迹和古建筑的破坏是很严重的。要引起高度重视。
  对于欧陆风格建筑:(1)从泛文化意义上来说,它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2)从现代居住要求上看,它有很多长处,如采光好等;(3)欧陆风格也要本土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孕育了一方的居住文化。要尽量把外来的居住文化和本土居住文化融合在一起。否则,一眼看去,就像到了外国,这也不好。要尽量挖掘我国居住文化的精华,也不排除吸收外来居住文化。
  4、经济适用战略
  一方面要考虑建造成本的经济性,另一方面要考虑建成使用后维护成本的经济性。不搞奇花异草、名贵建材等华而不实的事;不搞超越“宜人尺度”、大而无当的事(如广场、马路、户型、面积分配等方面的失当现象);不搞大广场、大草坪等浪费资源的事,特别是住区景观要把握好尺度,满足生态要求即可,不搞节外生枝、画蛇添足的事。要强调必须在“有用性”的前提下,兼顾“审美性”。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他们在经济实力很雄厚的条件下,住宅和小区都建得很朴素、简约。因此,我们不要搞“小区景观公园化,住宅装修宾馆化”的事。
  5、以人为本的战略
  营造好的人居环境,目的是为了“人”能健康地生存繁衍、舒适安全地生活和工作。以人为本战略的实施,涉及到人居环境的许多方面。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如何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在人居环境建设中采取“适老”的措施,如老年住宅、亲情住宅、亲情社区等等。并要特别注意关心残疾人等弱势群体。
  有的同志担心,提倡“以人为本”会影响保护自然环境,实际上“以人为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保护自然,保护生态。两者是一致的,而不是对立的。


三、新城镇发展战略
  我国正在向城市化国家大踏步前进,去年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达40%。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不要把流向城市的人口都集中到原有城市的中心区和旧城区,而应该在城市周边发展新城镇。
  (1)从国外的教训看:城市化前期,人口流入城市中心区,并造成城市中心区环境恶化;城市化后期,人口从市中心搬到郊区,造成城市中心“空洞化”,于是又要反过头来“振兴中心区”。
  (2)从中国的教训看:以往的“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使城市功能分区混乱,单个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旧城难以改造,带来各种问题。
  (3)许多城市已经开始采取的合理模式是:开发新城——松动旧城——改造旧城。我国的城市人均占地面积与国外相比,少了很多、旧城非常拥挤。局限于旧城改造,很难成功,甚至愈改造愈乱,还把一些文化遗迹破坏掉了。采用“开发新城——松动旧城——改造旧城”的发展模式,既可以避免城市化前期人口大量涌到城市中心;又可避免城市化后期因人口大量迁出中心区而造成城市中心区空洞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