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居住文化艺术的类型

  • 更新时间:2012年02月14日

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居住类型和不同的居住文化艺术。居住文化通过住宅建筑和环境艺术来体现,而民族居住形式和民族风情是体现居住文化艺术特色的要素之一。中国民居可以划分如下几种形式:庭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房或正厅,在正房前方的左右两侧对衬建东西厢房,形成东西向轴线,由一正两厢的房子组成了庭院,人们称为“四合院”。

人类居住离不开具体环境,因不同环境而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居住文化艺术类型。大体可分为八种:单体住宅、联体庭院、多户邻居、乡镇住宅区、县区住宅、社区、城市、地域城市群等。由上述各种类型组成了居住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由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即:(1)自然界,(2)人,(3)社会,(4)建筑物,(5)联系网络。

在不同的地域,形成了不同的居住类型和不同的居住文化艺术。居住文化通过住宅建筑和环境艺术来体现,而民族居住形式和民族风情是体现居住文化艺术特色的要素之一。中国民居可以划分如下几种形式:

一、庭院式住宅

庭院式住宅是中国传统住宅的主要形式,这种住宅以木构架房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房或正厅,在正房前方的左右两侧对衬建东西厢房,形成东西向轴线,由一正两厢的房子组成了庭院,人们称为“四合院”。

大的住宅由多个进院并列,并设有花园。四合院形式遍布全国各地,但因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民族风俗的不同而各具特色。河北、山东、东北等地区都居住这种四合院形式的房屋,以北京为代表的四合院布局,因受“建筑风水”的影响,大门不开在轴线上,而开在八卦的“巽”(音训)位或“乾”位。因此北京路北四合院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东南角上,路南住宅的大门开在住宅的西北角上,大门内设影壁。

三进院的布局,进门为第一进院,在中轴线上开二门,二门以内是第二进院,坐北朝南的北房为正房,是供家长起居、会客之用,一般建筑规模为三开间,两侧各有一到二间较小的耳房。正房前左右是东西厢房,一般是供晚辈居住或是书房、饭厅,东厢房的耳房当厨房。各房之间有廊联通。在东耳房设有夹道进入第三进院,这排房称后罩房,是供老年妇女居住或存放物品。北京四合院的庭院比例大小适度,冬天日照可达到室内,东北地区的院子较大,接受阳光更充分。四合院的房屋结构为抬梁式构架,屋顶苫背很厚,上铺阴阳瓦,墙体使用砖或土坯,室内地面用砖铺地,墙壁较厚适应寒冷气候。山西、陕西等地的院子比较狭窄,主要是为防避太阳的西照。

图:北京四合院布局

图:北京四合院

图、山西王家大院

在江南地区,因地理环境而形成“四水归堂”式住宅。平面设计与四合院基本相同,但院子较小,所以叫“天井”,用于排水和采光。“四水归堂”是当地的俗称,意思是房屋四面内侧的雨水都流向天井,因此而得名。此类建筑为奇数开间,大门多开在中轴线上,第一进院正房为大厅,厅多为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进院多为楼房,天井更深更小。江南水乡临水而建的住宅,前面通巷,后门临水,有自家码头,供生活用水和行船交通之用。

图:江南水乡民居

 

 

在庭院式住宅建筑中,客家围屋具有特色,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构建环形、方形等围合楼房,内包庭院,较大的土楼直径占地达70米,高6层,可住50多户。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设施。建筑为木构架。大门牢固防卫性很強,围屋的底层、二层朝外部分都不开窗,三层以上开小窗,此意在保护安全。

图:客家土楼

二、干栏式住宅

干栏式建筑历史悠久,干栏式住宅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是壮族、景颇族、傣族等居住形式,但也分布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区。在浙江、湖北、云南等地的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均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属于干栏式建筑的柱洞遗迹或木桩遗物。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遗址,则有成行排列的数千个木桩、木梁及地板等干栏式建筑遗存,这些建筑均是在原始巢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干栏式建筑具有防卫功能,在古代,干栏式建筑完全是为了保护人们安全的需要,这种建筑可以防止野兽对人与家畜的袭击。南方由于地气湿热,人们为了躲避潮湿地面对人体的伤害,发明了干栏式建筑,其最大特点是隔离接触,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干栏式住宅建筑内涵丰富,顺应气候、季节、顺借地利,顺其自然富含“天人合一”的理念。干栏式建筑又可分为全楼居干栏式,半楼居干栏式、千脚落地式。

全楼居式干栏式,指的是高脚的干栏式建筑,例如: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竹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墙,用于存放各类杂物及饲养各种家禽。这种干栏式的居住面一般距地都在2米左右,离湿热的地面很高。

半楼居式干栏也叫吊脚楼,是苗、壮、侗、土家等民族中最常见的居住类型。半楼居式干栏依坡而建,靠山一侧建在地面上,隔山的一侧用立柱支撑,故被称为“吊脚楼”。

千脚落地干栏式建筑的最大特点是,在房体范围内埋设架楼板的大量木柱,支柱的直径都不太大,但距离十分紧密,用于支架楼板,起到了支撑的作用,因为有很多的支柱都埋在地下,人们就用“千脚落地”来形容这种建筑。

干栏式建筑在样式上有所区别,但功能上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防护、避湿、舒适、安居。

图:干栏式吊脚楼民居

图:大理小竹楼

图:傣族竹搂

三、窑洞式住宅

窑洞是人类原始居住的基本形式之一,从窑洞向房舍的转化,是人类居住形式演变的历程。所谓窑洞,是指在山坡和地下挖掘洞穴,以窑洞为住宅的一种古老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山西、陕西、河南、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河北地区也有发现,在北京的古崖居遗址中,有大量的洞穴,也是原始窑洞的一种居住形态。整个洞穴群分布建在山坡之中,上下层次错落有致,大小规模等级分明,是考察古代人类洞居文化的重要实证。

图:北京古崖居遗址

洞穴居住的形式也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如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温暖得多,在这里发现的多半属半穴居式建筑类型。窑洞式建筑大体可分三种样式:

1、靠山窑  这种窑洞利用垂直的黄土壁面,挖掘开洞,进深可达20米,可数孔并列,相互贯通,也可象楼房一样,层层挖建。

2、平地窑  在平地上按所需要的面积,垂直向下挖出深坑,形成院子,再从坑壁向里挖掘窑洞。

3、砖、石窑  布局与一般的庭院建筑相同,只是单体的建筑是用砖和石材,构造成窑洞形态,这类砖、石窑在山西、陕西地区常见。

 

 

我国的华北、西北地区的黄土高原,地理结构十分有利于窑洞的开掘,因此,在这里就形成了独特的窑洞建筑群。窑洞的最大优点是冬暖夏凉,施工简便,经济实用,在陕北、陇东、豫西、晋中等地,这种居住方式十分受欢迎,所以人们根据不同地理条件大量开掘窑洞。在陇东,有窑洞的院落叫“庄子”,庄子又分为两种,在靠山崖面而建的,朝阳明亮的窑洞组群叫明庄,在规模较大的地坑周边挖建的窑洞叫地坑庄。

图:靠山砖窑

图:平地窑民居

图:大寨陈永贵故居

四、 碉房式住宅

此类建筑是青藏高原上的一种住宅形式,在当地并沒有给这类建筑起名,是外地人根据房屋用土和石砌筑,造型象碉堡,所以人们就习惯地把这类建筑称为碉房。在四川一带也有碉房式建筑,如汶川、理县等地,藏族、羌族多采用碉房式建筑。碉房一般建有2至3层高,底层用于养牲畜,上层用于人居住,平面是外部一大间,内套两小间,层高较低。结构是一间一根柱,俗称“一把伞”。外墙下宽上窄,实墙都是材料本色,外观朴素协调。朝南卧室的窗户较大,有利于通风和采光。厕所设在楼上,並向外悬挑。大型的碉房建有4到5层高,房内还设有小天井。还有一种为了储存贵重物品和守卫眺望所用的高碉房,高达20到30米。丹巴的碉楼是保存最完好的,有寨碉、烽火碉等不同建筑形式。

图:藏族碉房式民居

图:羌族碉房式民居

图:碉楼

 

 

五、 帐篷式住宅

帐篷式建筑是我国蒙族、藏族等游牧民族,根据游牧文化生活特点创造的一种民居形式,住宅主体是一种便于装卸和可移动的帐篷。这种居住方式是因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移动生活所决定的。他们一年四季,必须不断地选择牧场,按照季节放牧,为适应这种漂移不定的游牧生活,人们发明了可以移动的房子——帐篷。

图:蒙古包

图:“牧民新居”

帐篷在历史上也称“穹闾”、“穹庐”,因人们看到最多的是蒙古民族使用,故也称“蒙古包”。实际上使用帐篷的民族不仅是蒙族,西北的哈萨克以及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的游牧民族也都使用这种“蒙古包”的建筑。

蒙古包是一种内部撑以木架、木栅,外面包以毛毡,并用毛绳捆系的一种轻便型民居建筑形式。蒙古包的结构非常简单,其建筑构建大体只有编壁、椽子、门框、门、圆顶、围毡、衬毡、毛绳等数种材料。编壁是指用上百根细木棍相互交织、组合而成的活动围墙,它的主要作用是支撑起蒙古包这个圆形空间。蒙古包的大小,是由编壁木棍的多少决定的。小型的毡帐直径有4到5米,中等规模的蒙古包需要5—6块编壁,大的则需要9—12块。蒙古包的门分门框、里门扇、外门扇等三部分组成。高约1.2米,宽约0.8米,门上还有民族特色的彩绘。通常蒙古包的顶部都有一个圆顶,它起到烟道和窗子的作用,还可通过观看圆顶射入的阳光起到报时作用。

六、 其它住宅形式 

1、“阿以旺”  这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住宅形式,因带天窗的前室称为阿以旺,故尔得名。前室又叫“夏室”,有起居、会客等功能,后室也叫“冬室”,是卧室,通常不开窗。整个建筑是土木结构,密梁式平顶,房屋连成一片,庭院在四周,住宅的平面布局灵活,墙面用石膏雕饰,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2、“骑搂式”  这是中西融合商居一体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闽、粤、桂等地区,其平面布局与其它民居没有大的区别。最突岀的特色是,骑楼下是人行道,道的内侧是商业店铺,在人行道上面建有居室,可用于居住、办公、仓储等。骑楼下的人行道高度有4到5米左右,骑楼高有3到6层,尺度宜人。骑楼是南方商住一体的民居形式,布局紧凑,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特别是在省地方面是其亮点。居室建在人行道上,节约了城市用地,同时为顾客提供了遮风挡雨的购物环境,在城市商业寸土寸金的中心地带,骑楼式建筑具有独到的优势。

图:北海市古街的骑楼

图:骑楼人行步道

在中国各地还有许多有特色的住宅形式,如:、鄂伦春族居住的“仙人柱”,水上人家居住的“舟屋”等住宅。

图:水上人家

不同的住宅建筑形式,体现了各民族不同的居住文化艺术特色,深入了解中国民居的建筑艺术,环境艺术,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基础。

摘自《中国建设文化艺术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