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建筑,经过世世代 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有着独特的风格。从它的城市规划、建筑群体、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园林艺术等方面,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建筑和伟大的成就。从美学角度来看,也是很悠久、很丰富、很发达的。 我们的祖先从文化曙光初放的时代起,就开始了建筑活动。那时的建筑,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防兽所建的简陋的原始性 住所,还谈不上什么艺术和美,但早期原始人留下的各种用具,如石器、陶器之类,已经有了他们审美意识萌芽的痕迹。例如,他们用的石斧,除了锋利能砍东西之外,还尽量把它磨光,并凿上一个孔,系上一个好看的带子。他们在各种陶器上制造好看的造型,涂上釉和色彩,在房屋的墙壁上画上简陋的图案花纹等。这些虽然是原始性的,但也代表着他们审美意识的反映。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的建筑,经过世世代 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创造,有着独特的风格。从它的城市规划、建筑群体、建筑造型、建筑装饰、园林艺术等方面,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建筑和伟大的成就。从美学角度来看,也是很悠久、很丰富、很发达的。
我们的祖先从文化曙光初放的时代起,就开始了建筑活动。那时的建筑,仅仅是为了遮风、避雨、防寒、防兽所建的简陋的原始性
住所,还谈不上什么艺术和美,但早期原始人留下的各种用具,如石器、陶器之类,已经有了他们审美意识萌芽的痕迹。例如,他们用的石斧,除了锋利能砍东西之外,还尽量把它磨光,并凿上一个孔,系上一个好看的带子。他们在各种陶器上制造好看的造型,涂上釉和色彩,在房屋的墙壁上画上简陋的图案花纹等。这些虽然是原始性的,但也代表着他们审美意识的反映。
春秋时期,中国的经济、文化已有了很大的进步,各国的都城、宫室建筑也有了大的发展。如洛阳周公的王城(见图3-1),南北长3320米,东西宽2890米,面积达9.6平方公里,城中人口已达10万余人。
战国时代的都城更有发展,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楚国的鄢郢,韩国的宜阳,齐国的临淄,都已成为繁荣的城市。据《史记·苏
秦列传)中记载:“临淄之中七万户,……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齐城包括大小两城,大城南北近9里,东西7里,小城南北4里,东西3里,两城总长43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
这时期的都城都建有宫殿、官署、台池、苑囿等建筑。齐都的“钓鱼台”、“听事台”、“晒台”、“玄武台”等建筑,至今仍保留着当时的遗址。
这个时期,特别是战国时期,社会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种思想都很活跃,特别是“礼制”思想,成为中心内容。这些思想给建筑的审美观以很大的影响。
一是,那时都城的布局就是根据礼制思想规划的。根据战国时的《考工记》一书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 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那时各国都城的规模,长宽各为九里,每边各有三座城门。城中南北东西,各有九条街道,与城门相通,每条街宽可并行九辆马车。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朝,右面是社稷。“朝”和“市”的大小,是百步见方。这种方格网形式的布局也成为当时都城建筑的审美标准。
二是,在宫殿、住宅建筑上,也根据礼制思想而来。宫殿建筑的布局-,正门一般采用巨大的形体,建于高台或城垣上。正门以内,沿着纵轴线一个接着一个纵向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空间。由于每个庭院的形状、大小和围绕着庭院的门、殿、廊及其组合形状各不相同,再加地坪标高逐步提高,建筑物的形体逐步加大、升高,处于高台上。当时齐国都城宫室群中就有一座高台建筑,位于西北部的桓公台,是全城的最高建筑,登上可以了望全城。各国都以“高台榭,美宫室” 建筑高台建筑为荣。这也反咉了当时建筑的一种审美观。
住宅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进行布置,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在纵轴线上先安排主要建筑,横轴线上安排次要建筑,前后左右,主次相峙,构成正方形院落。四角通常用走廊,围墙等将四面建筑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封闭的整体。这样便于安排家庭成员的住所,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布局,就成为当时住宅建筑的一种美的形式。
三是,建筑也开始注意装饰。建筑上的彩绘装饰在商代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又有了发展。这个时期不反宫室的柱头、柱上绘山纹,梁上短柱绘藻纹,而且墙上也加彩绘。据《楚词·天问》篇所记,屈原见楚先王庙和公卿祠坣壁上即有彩绘。据《论语》所载有“山节藻棁” ,《春秋毂梁传注疏》所载有“礼楹,天子丹,诸候黝垩,大夫,苍,士黈”。 楹是柱,节是坐斗,棁是瓜柱,而且色彩的使用也有了等级的划分。这也说明当时讲究建筑上的装饰之美了。
原中国建筑科学院院长、中国建设文协文学专委会会长袁镜身